我们要的不是拆了多少房子,而是保护了多少老房子
宅改必须要拆掉一些房子。而在余江县如此大范围的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如果思想上稍有松懈或缺乏文物保护、传承文化的责任心、使命感,显然会导致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乡愁记忆的老房子彻底消失,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但余江县在宅改中有效地避免了如此悲剧的发生,为余江人民保住、留下了历史文化记忆和血脉。
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宅改中,余江县科学编制了文物保护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有序地推进古建筑、老房子的抢救性修缮保护工作。
针对文物保护修缮缺乏资金这一普遍存在的现实难题,余江县采取了“五个一部分”的筹资思路和措施,即维修资金筹措列入文保项目解决一部分、有经济实力社会知名人士投资一部分、政府适当补助一部分、村级经济资助一部分、经济情况好的村民个人捐助一部分。“五个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古建筑、老房子的修缮资金来源问题。
仅余江县社会知名人士、乡贤就投资了360万元,用于保护、传承古建筑。
在余江县改革者眼中,宅改绝不仅仅是拆房子这样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宅改中既要重视“拆”,更要重视“保”。“我们要的不是拆了多少房子,而是保护了多少老房子。”路文革书记的这句话,不仅典型体现了余江改革者的文物保护理念,也生动再现了余江县在宅改中,对于老建筑、老房子,对于乡愁记忆、对于文化文脉接续的敬重与呵护。
文物是活的,老建筑、老房子、老物件,有岁月的温度,也有着现实的光泽。余江县在宅改中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老房子的抢救与保护,不仅为村民留下乡愁的记忆,也为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提供文化资源和载体。锦江镇的历史文化名镇旅游,马荃镇、杨溪乡的古村落旅游,画桥镇的红色旅游产业,都正蓬勃开展。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生活,发展了庭院经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也带动了余江县农民的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