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钢用在刀刃上

好钢用在刀刃上

2016年8月8日,余江县行政中心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彩旗飘扬。这一天天气晴好,蓝天白云映衬下,广场上的气氛也越发热烈、高涨。

余江县县直机关工作组派驻宅改试点村启程仪式在此隆重举行。从县直机关抽调的61名青年干部,将从今天起,正式奔赴96个行政村的宅改试点村,投身于全面铺开阶段的宅改攻坚战中。

余江县宅改的第三阶段——全面推进阶段,仅第三批宅改试点村就达到了483个,占全县全部自然村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相比于前两个阶段的试点探索,这一阶段的宅改明显点多面广,加之宅改全面融入了“一改促六化”之中,工作量巨大、任务繁重,成为这一阶段工作的突出特点。

虽然前期宅改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全面铺开阶段的宅改已基本走上有章可循的成熟路径。但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也必然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余江县宅改全面推进阶段面临的显著困难是,人力、物力、财力上的跟进压力巨大。

物力、财力匮乏,余江县通过向上级相关部门积极争取获得了一定的支持,但人力不足,则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在前期几个阶段的宅改中,余江县推动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高位推动”,除了县里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县乡镇领导包村“挂点”。所谓包村“挂点”,就是各自分别负责具体的村点,不仅督促监督协调相关工作,很多时候干脆亲自上阵。那个时候试点村数量较少,县乡(镇)干部还基本够用,而到了全面推进阶段,干部力量很显然就捉襟见肘了。

怎么办呢?余江县想到了县里后备干部。后备干部是县里的人才库,经过考察历练,假以时日,他们中的很多人将在县里相关部门承担起重任。毫无疑问,余江县正在推进的宅改,完全是历练考察干部的最佳机会。

经过组织部门的盘点筛选,2016年7月,余江县从县直机关中挑选了61名年轻干部,投入到全面推进的宅改攻坚之中。这61名干部,年轻富有朝气,政治素质过硬,在各自的单位也都是精兵强将。许多人得知自己被选入派驻名单后,兴奋异常,为能亲身参与到宅改第一线工作感到光荣而自豪。

有热情、有干劲仅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为了切实发挥好这61名后备干部的效用,让他们在宅改全面推进阶段中,真正起到攻坚突击队的作用,余江县拟定了详细的培训和工作计划。

2016年7月27日,余江县发布《挂点驻村人员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在“工作原则和方法” 中明确规定:“抽调的驻村干部与乡村干部组成工作组,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共同推进试点,工作组实行包村驻点,吃住在村,对驻村的试点所有工作(包括宅改、维稳、信访)实行‘包干’负责。”同时规定,“工作组每完成一个自然村的所有试点工作便可申请验收,县宅改办将按照工作标准进行实地验收,验收通过即为完成任务,直至所包村的每个自然村的试点工作全部通过验收,工作组方可撤出村点。”

《工作方案》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实绩考核和工作表现考察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优先提拔重用的依据。余江县宅改办则通过移动办公系统,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驻村干部的工作状态,对抽调人员进行外勤管理。

除了工作制度上的保障,7月31日—8月2日,余江县宅改办将61名抽调的县直机关干部集中到高公寨县委党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封闭集中培训。路文革县长做了开班讲话之后,围绕前期宅改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余江县宅改办工作人员向61名县直干部详细讲解了各项宅改制度机制以及工作方式。在让大家明确宅改意义和制度机制的同时,还组织前往宅改试点村进行了参观考察,以便在感性认识上,让大家对宅改有更加切身的体会。

三天集中培训很快就结束,肩负着全县人民对于改革的期待,8月8日,61名年轻的干部正式奔赴宅改第一线。在到年底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将与各乡镇的驻村干部一起,不仅要彻底完成第三批宅改试点村的攻坚任务,同时还要启动、完成第四批宅改试点的大部分工作,从而为2017年全面、按时完成国家交给的改革任务,创造良好条件,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