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化同步”打造美丽乡村余江样板
余江县宅改的第二阶段“整村推进”阶段,是围绕宅基地改革试点做外延拓展,将农村其他各项工作与宅改相结合,因此,此一阶段余江县的宅改,实际已经升级成为“美丽乡村综合改革示范建设”。其主要改革内容就是“1+N”。也就是《关于开展美丽乡村综合改革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中所表述的:“以宅基地改革试点为统领,扎实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农村淘宝、精准扶贫、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等N项改革和重点工作,实现相互融合,共推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家进行的“三块地”改革试点中,余江县只是承担了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因此在一开始设计改革方案和推进路径的时候,余江县的关注点,自然只是聚焦在宅改上面。可是在宅改的第一阶段41个自然村的试点过程中,余江县的改革者就深切感受到,在农村的各项工作中,宅基地改革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旦进行宅改,从小的方面说,要涉及垃圾清运、村庄美化,从大的角度,则要涉及村庄规划、管网改造、土地治理、户有所居……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项工作的推动都必须通盘考虑、相互协调配合,根本无法做到单兵突进。可以说,这种感受也是通过第一阶段41个自然村的试点宅改所收获的深刻的经验教训。
因此,在宅改的第二阶段20个行政村的“整村推进” 阶段,余江县很快就调整了单纯为了宅改而宅改的做法。余江县委书记张子建敏锐地意识到,需要加强改革的协调性、耦合性,提高改革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形成工作合力。
通俗来讲,既然宅改必然要拆掉多宅部分以及废弃的空心房和杂乱的猪牛栏,何不就此与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结合起来一起推进?既然宅改必然会腾出许多空地,何不借此重新制定或修订村庄规划,将村庄的环境美化、路面硬化及道路亮化等工作融入进宅改?既然宅改需要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去推动,何不通过宅改建立并完善村民事务理事会以及村委会等基层组织,考验锻炼干部、强化党建……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余江县在“整村推进”阶段的宅改,才以宅改为统领、为主线,融入了其他多项农村工作,丰富了改革内涵和改革实践,将“整村推进”升级成为“美丽乡村综合改革示范建设”。而实践也证明,这种综合性、协同推进的做法,往往也会事半功倍,能够在多方面改变村风村貌,让群众看到更多的改革成果,收获更多的满足感。
有了前期鲜活的实践感受,对于内蒙古的“十个全覆盖”工程,余江县改革者马上产生了共鸣。余江县立即行动,派出考察组奔赴内蒙古进行专题考察调研。
考察组由余江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蔡国华带队,主要针对“十个全覆盖”的具体做法展开考察学习。经过实地调研,考察组认为,内蒙古的“十个全覆盖”优点是目标明确、分类细致,缺点则是有些琐碎,综合性不够。乍看似乎很全面,但总感觉缺乏主线,缺乏提纲挈领的统领。
他们将“十个全覆盖”逐条与余江县正在开展的各项工作一一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余江县的新农村建设、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及“美丽乡村综合改革示范建设”,与内蒙古的“十个全覆盖”很多都存在内容上的重合。具体工作分类上尽管没有内蒙古分得那么细,实际工作中却多有涉及。例如道路硬化、危房改造、村风村貌治理等,余江在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综合改革示范建设中,其实都已经有所涉及。当然,考察组也仔细分析了余江的改革方案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美丽乡村综合改革示范建设”,考察组感到,虽然“1+N”这样的说法很形象,对于具体工作和宣传的开展也容易抓住重点,但那个“N”仍然给人有些不系统的感觉。
从内蒙古考察回来后,蔡国华和考察组将调研学习的情况向县委、县政府做了汇报。大家感到,内蒙古“十个全覆盖”这样的提法以及具体的工作做法,余江县在今后的宅改和其他各项工作中的确需要借鉴、容纳。但余江也有余江的工作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宅改。宅改既是余江当前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重点,也是其他工作的统领。这个工作大方向和战略格局是不能变的。余江县当前改革方案所要改进的,是设计出一个目标明确,且分类清晰的大方向的工作框架,不仅将各类工作容纳进去,而且要简单明了,让人一看就懂,就能抓住工作重心。
针对这样的要求,蔡国华和余江县宅改办的同事反复思考,他们先将目前各项改革工作进行了条分缕析、归纳分类。经过仔细盘点,他们认为当前涉及农村的工作基本上可以分为这样几大块: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改造;三是农村公共服务;四是村庄面貌整治;五是农村人口向市民转化;六是健全并完善农村治理。这些工作,在推进宅改中会全部涉及,实际上,余江“整村推进”阶段的宅改以及“美丽乡村综合改革示范建设”,也把这些工作纳入了。现在余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把这些工作进行系统化总结提升,以形成宏观的政策和工作框架。
这是艰巨、艰苦的脑力劳动,不仅考验一个人的文字驾驭能力,更考验对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经过几天的绞尽脑汁,最后还是蔡国华眼前一亮,他好似茅塞顿开一般想到了一个词——“六化”。
蔡国华在这一灵光乍现中,发现他和同事们归纳分类出的六大类农村重点工作,可以用“六化”一一相对:发展现代农业,可以称之为农业发展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可以称之为基础设施标准化;农村公共服务,可以称之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村庄面貌整治,可以称之为村庄面貌靓丽化;农村人口向市民转化,可以称之为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并完善农村治理,可以称之为农村治理规范化。
这“六化”一词,简单明了、朗朗上口,既是对相关工作的高度概括,又在政策高度上进行了显著提升,而且还易于传播。
蔡国华等人马上把“六化”向县委书记张子建做了汇报,张子建书记对“六化”这种提法也非常满意。而且,他还向蔡国华和宅改办的同志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大大开阔了余江县制定下一步改革方案的视野。事后余江县的改革实践证明,张子建书记提供的这个重要思路,让余江县以宅改为统领的农村各项改革,站上了政策的制高点,拓展了改革的空间。
张子建书记的思路,是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春节前夕对江西省的视察。在这次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生态文明建设更高要求。张子建书记认为,虽然余江县没有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站在如此高度看待自己正在推进的各项改革,但改革的精神、想法以及许多具体做法上,是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高度契合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客观上为余江县推进的“美丽乡村综合改革示范建设”提升了高度、指明了方向。
张子建书记立即让蔡国华和宅改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指示精神,以“六化” 为发力点,拟定余江县下一步的改革方案。思路和视野得到极大拓展的蔡国华立即行动,他和宅改办的同事加班加点,很快,一个全新的改革实施方案就制定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