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改:两个50%全覆盖,做景观不做盆景
《深入推进“一改促六化”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方案》,对“六化”如何推进做了详细的部署,但是对于作为“六化”的统领和主线的“一改”,虽然实施方案中也多有涉及,却并未专门辟出章节浓墨重彩地展开论述。这让人多少有些纳闷。
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化工作流程图
这当然绝不是表明余江县的改革重点出现了偏离,在这一阶段的改革中,宅改依然是、也必然是所有改革的中心工作,否则就不会有“一改促六化”这样的提法。实施方案中没有过多提及宅改工作安排,是因为宅改已经全面融入了“六化”的实施当中。
不过,从具体工作角度来看,余江县宅改办的工作计划表与“六化”的推进步骤一样,宅改也必然有自己的推进时间安排。
根据余江县的统计,改革开始之时,全县有4个乡、7个镇和7个农垦场,共116个行政村、1040个自然村。经过第一、第二阶段的推进,到2016年4月“一改促六化”正式推开之际,宅改已经覆盖到了余江县的45%的行政村、20%的自然村(172个自然村)。因此,从2016年4月开始直至2017年底的“一改促六化”全过程,余江县的宅改任务就是将宅改在全县铺开,按时完成国家交给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
余江县宅改办是这样安排改革进度的:2016年4月—12月,除去已经“整村推进”的20个行政村,在剩余96个行政村中,选择50%的自然村(约483个自然村),作为第三批宅改对象。这一批次宅改完成后,余江县的宅改将覆盖100%的行政村、67%的自然村。从2016年12月开始,剩余的另外50%的自然村,作为第四批进行宅改。第四批宅改完成之后,将实现自然村100%全覆盖。届时,余江县的宅改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县覆盖。
规划安排可谓清晰,说起来比较简单,可真正推行起来,却头绪繁多、规模浩大。余江县的宅改涉及30多万农村人口的切身利益,在任何时代,涉及如此之大的人口规模,都将冒着巨大的风险。
对于这样的风险,余江县的改革者自然心知肚明。当初接受国家交予的改革任务时,他们也并没有为能够获得这样的荣誉而沾沾自喜。实际上,只要是正常的人,畏难情绪总是难免。
余江县委书记路文革[1]回忆起改革之初的情形就直言不讳:对于承担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余江县既感到光荣,也感到非常困难。坦率地说,当初意见并不统一,不同意见也很强烈。比如宅改第一阶段,选择41个自然村“先行先试”,许多人心里就不踏实,感觉试点村是不是选得太多了。他们认为,国家交给余江的任务是搞改革试点,既然是试点,选几个点搞一搞不就行了吗?一上来就选41个自然村,牵涉那么多人,而县里无论在人员方面还是资金投入都极为有限。任务重、人员紧,宅改又是如此敏感的事,搞不好会出大问题。
而路文革认为,这些同志的看法虽然消极,但说的也确是实情。此前余江县外出考察时也发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试点地区的确是在试“点”,仅仅选择少数几个点做尝试。在这几个“点”上,地方投入的资金、政策和人员都非常充足,往往很短时间内就见到了成效。
可是,许多试点到这一步也就基本结束、停滞不前了。
“那几个点倒是建得很漂亮,就像一个盆景一样,美轮美奂。上级来视察调研或者外地来学习取经,就领到那几个点上看一看转一转。但是,这种盆景化的试‘点’是改革试点的本意吗?它真的能收到试点的效果吗?我们投入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精力,说了那么多豪言壮语,难道就是为了造几个盆景让领导、让群众看一看?”
说起外出考察学习时看到了许多盆景式的试点,路文革的情绪不自觉就激动起来。他指出,不管别人怎么做,但是余江县搞改革试点,决不会搞这种盆景式的改革。接受宅改任务之时,虽然有不同意见,虽然也有不少畏难情绪,但余江县委、县政府经过慎重研究、分析形势,很快就在思想认识上达成一致、取得共识:余江的改革不做盆景,而是要做“景观”。
路文革表示,改革不是做出几个点来供人把玩,而是要让改革成果惠及千百万人民群众。余江县的宅改当然也要打造“点”,目的是从这些“点”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改革方法,以为后续改革提供借鉴。所以,余江县改革试点的最终目的是“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按照“点、线、面”的推进步骤,将众多的盆景聚拢起来,形成大面积的“景观”。
路文革强调,余江县在宅改中采取的由易到难、逐渐铺开的做法,就是要把余江宅改做成“景观”,让宅改切实推动余江农村的腾飞。舍此目的,余江的宅改将失去意义。唯有做成“景观”,改革试点才能算是成功了。
路文革书记将改革试点做成“景观”的认识,鲜明地体现在余江县每一阶段的宅改实践中。经过41个自然村、20个行政村“点”“线”上的探索推进,“一改促六化”的正式展开,标志着余江宅改开始向“面”扩展。通过第三批、第四批的推进,最终在余江县实现宅改的“全覆盖”。
而作为余江县县长的苏建军[2]却经常深入乡村调研指导宅改工作,马不停蹄地进行宅改督查工作。
余江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进入了全力攻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