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雨随心翻作浪
江西省余江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下游,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江西省鹰潭市。从地图上看,余江县东与鹰潭市的月湖区、贵溪市接壤,西边和南边,分别毗邻抚州市的东乡区和金溪县,北边则紧靠上饶市的万年县、余干县。整个县南北长,最长达75千米;东西狭,最窄处仅17.5千米。
余江在秦汉时期属于当时的余汗县,宋端拱元年(988年)始称安仁县。安仁县名一直沿用至民国,1914年,因与湖南省安仁县同名而易名余江县,以境内有余水,也就是现在的信江而得名。
今天的余江县(2018年5月撤县设区,为鹰潭市余江区),全县面积936平方千米,人口38.5万人,下辖11个乡镇、7个农垦场,113个村委会、1040个自然村。县政府位于邓埠镇,白塔河穿城而过。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
经济上,根据余江县提供的数据,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1亿元,居全省第66位;财政总收入18.05亿元,居全省第42位,处于江西省中下游水平。2016年余江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万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西省平均水平持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万元,略高于全国和江西省平均水平。全县78%的人口为农业人口,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余江县的知名度,可能不如国内很多著名县(市、区)。但是,余江绝对不缺响亮的历史文化名片。比如,只要提起邹韬奋,很多人尤其是搞新闻出版的人就会肃然起敬。邹韬奋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被毛泽东主席誉为“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著名的“韬奋精神”。邹韬奋的老家,就位于余江县潢溪镇渡口村委会沙塘村。
余江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上,还有两首诗也不能不提。这两首诗在我国曾经脍炙人口,流传甚广。虽然今天已背不出全诗,但其中的精华诗句,很多人依然能脱口而出。这两首诗就是毛泽东主席著名的《七律二首·送瘟神》——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主席的这两首七律诗,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卫生医疗战线一段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了两千多年,曾大面积地肆虐我国南方12个省、350个县。江西省是受流行性血吸虫病侵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波及范围包括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景德镇、宜春、吉安、赣州等8个地区,受威胁人口700余万人,病人约53万人。而余江县,则是血吸虫病重灾区中的重灾区。据《余江县志》记载:“血吸虫病在余江县流行时间有三四百年之久,严重危害也有一两百年。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四十年间,已发展得非常严重了,最高时的感染率达41%~50%,有近3万人被血吸虫病夺去生命,毁灭村庄达42个。”由于血吸虫病为害甚烈,余江病区之内甚至出现“有屋无人住,有田无人种。蒿草遍地,荒冢累累”的悲惨景象。
1955年6月,毛泽东主席到浙江视察工作,当了解到血吸虫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后做出指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1956年2月,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出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消灭血吸虫病。”1957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三天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的通知》。一场全党、全民总动员,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战役,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打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1951年,毛泽东就派“血防” 人员到余江调查血吸虫病疫情,随后又多次派专家组到余江考察“血防”工作。在毛主席的亲自关怀下,余江县立即行动起来,提出了“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 的口号,兴修水利、填平沟壑、清理污染源头,掀起了一场消灭血吸虫病的群众运动。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58年全面消灭了血吸虫病,率先在全国县级单位实现了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创造了世界血吸虫病防治史的奇迹。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刊发由《江西日报》记者陈秉彦和《人民日报》记者刘光辉共同采写的长篇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并同时刊发社论《反复斗争,消灭血吸虫病》。毛主席看到报道后,激动不已、彻夜难眠。第二天一早便挥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
在这两首诗的题下,毛主席还写了一段充满感情的题记:“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题记中的余江县,指的就是现在的余江区。
毛主席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后发表于《人民日报》头版。1961年有一部著名的电影《枯木逢春》,由著名导演郑君里任导演,著名演员尤嘉、上官云珠主演,表现的就是余江消灭血吸虫病的故事。电影中的女主角“苦妹子”,其原型就是余江县邓埠镇西畈港村村民邓梅女。这部电影,曾感动了那一代无数的人。而“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也成为余江人的形象写照和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后,余江在全国最有知名度的人物无疑当属张果喜。1973年,仅有初中文化的小木匠张果喜,靠变卖祖屋筹得的1400元,带领21名工人,创办了余江工艺雕刻厂,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凭着吃大苦耐大劳、艰辛开拓,硬是把一个濒临破产的邓埠农具修造社,发展成大型综合企业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当人们还在梦想着成为“万元户”的时候,他已经成了新中国第一个亿万富翁。他靠一只樟木箱子艰难起步,不仅完成了自己的雕刻人生,也把雕刻技艺引入余江,让余江成为“雕刻之乡”。他多次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1993年6月,国际编号3028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张果喜星”。
张果喜是全国知名的明星企业家。在余江,同样是国内翘楚,却不太为外人了解的是“一副担子走天下”的眼镜产业。当年余江人用一副简陋的担子挑着眼镜零件,在全国走街串巷给人修眼镜、配眼镜。就是这么个看似不起眼的产业,在余江已风生水起,蓬勃发展。目前在余江从事眼镜产业的有5万多人,而在全国,据说几乎半数眼镜店都是余江人开的。
这就是余江,表面看不显山不露水,内心却火辣、坚韧、执着。2015年开始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再一次将余江人的“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展露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