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促“六化”:毛伟明常务副省长的点睛之笔

“一改”促“六化”:毛伟明常务副省长的点睛之笔

春节刚过,一份名为《“六化同步”打造美丽乡村余江样板实施方案》的文件,由宅改办提交给了余江县委、县政府。由于前期准备充分、改革思路清晰,这份实施方案完全体现了余江县下一步的改革思路,没有多少波折,县委、县政府就审议通过,并上报给鹰潭市和江西省宅改领导小组。

江西省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的组长是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毛伟明。对于余江县代表江西省承担的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毛伟明副省长高度重视,寄予了厚望。从余江县宅改一开始,他就密切关注,不仅时刻掌握余江县的改革进程,而且数次到余江考察指导宅改工作。

对余江县刚刚拟定完毕的这份《“六化同步”打造美丽乡村余江样板实施方案》,毛伟明自然非常重视。他不仅仔细审阅了方案,还对方案进行了一处改动。但就是这一处改动,不仅对方案进行了提升,还将改革的中心工作以及与其他各项工作协调、互动的逻辑关系,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据余江县宅改办的同志回忆,看了方案后,毛伟明副省长认为还是要突出宅改的地位,因为宅改是所有工作的总统领。他建议将方案中“六化同步”这一表述,改为“一改促六化”。

所谓“一改”,自然指的是宅基地制度改革。毛伟明副省长认为,“一改”是“六化”的前提和基础,“六化”则是“一改”的方向和路径,它们是一个互为关联、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而且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角度,“一改促六化”也节奏鲜明、便于理解。

毛伟明副省长的这一改动,让余江县改革者惊讶、叹服、振奋。毫无疑问,这一改动堪称点睛之笔,一方面极为传神地体现了余江县即将展开的后续改革的脉络,对准确理解下一步改革进行了最有力宣讲;另一方面,也从政策站位的高度,对改革的意义、对余江县正在推进的改革进行了重大提升。

从余江县的改革历程看,经过第一阶段41个自然村的“先行先试”,第二阶段20个行政村的“整村推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余江县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无论是改革的概念、外延还是实践中改革的内涵,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单纯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范畴,发展到了以宅改为精神内核和主线统领、其他工作协调推进的农村社会综合改革、建设的层面。可以说,改革实践进展到这一步,已经出现了对改革进行理论提升和战略深化的现实需求。唯有及时总结经验,清醒理解和认识当前所处的改革态势,才能真正理清改革思路,真正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主攻方向。

余江县在宅改的前两个阶段很快就提出了“美丽乡村综合改革示范建设”,以及在谋划第三阶段改革时提出“六化同步”的改革设想,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余江县改革者敏锐的战略洞察力和极高的改革理论素养。但是,正如同“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距离靠得近,“现场感”虽然真切、鲜明,却也容易陷入过于具体而微的藩篱和窠臼,对于“大势”和形势的认识把握,难免因跳不出来而无法登高望远。以回顾的视角对余江县当时的改革态势进行审视,“六化同步”建设美丽乡村设想的提出,其实已经极大逼近了改革的本质,“最后一层窗户纸”眼看就要被捅破却迟迟未被捅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伟明副省长修改提出的“一改促六化”,才让人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振奋。提起当时的情形,余江县委书记张子建无限感慨,他认为,虽然看似只是语言表述和提法上的微小调整,但对实际工作而言,却是对整个改革逻辑的清晰化。从宅改层面看,通过宅改工作,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催生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宅改强化了基层组织保障,盘活了存量土地,促进了资源整合,优化了体制机制,为“六化”工作提供了先决条件。从“六化”层面看,“六化”赋予宅改工作更多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是将“一改”释放最大综合效益的重要引擎。只有“一改促六化”才能综合施策,多点发力,提升余江县农村改革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将余江县的改革试点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