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与余江的宅改及乡村治理

四 乡贤与余江的宅改及乡村治理

按照余江对于乡贤的定义,乡贤是指“有德行、有才华,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主要包括企业主、经商务工人员、知名人物等为家乡做奉献人士”。

因为余江县是眼镜之乡,乡贤中的许多人都从事眼镜产业。在余江,有“一副担子走天下”之说,说的就是当年余江人用一副简陋的担子挑着眼镜零件,在全国走街串巷给人修眼镜、配眼镜。目前,眼镜产业是余江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全县从事眼镜产业的有5万多人。据说,全国眼镜店几乎半数是余江人开的。

这些乡贤,大多是少年或者青年时期就离开家乡,去外地谋生、创业。经过多年艰苦的打拼,如今事业有成、生活稳定。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余江的感情随着年龄增长、事业精进而越来越深。

余江县的宅改以及村民事务理事会的成立、完善,正好为这些心系家乡的乡贤建设家乡、回馈故土,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平台。

中童镇坂上潘家村的理事长潘良胜,应该是余江县最有名的乡贤。潘良胜1980年去新疆北屯卖眼镜,是当时第二个到新疆卖眼镜的鹰潭人。从最初摆地摊,到成立新疆北屯市潘氏眼镜行,他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创业之路。

余江县开始宅改之时,坂上潘家村是第一批试点村。但是由于百年恩怨,村里派系斗争严重,村里的理事会迟迟选不出理事长。最后,经村里老干部提议、村民一致同意邀请潘良胜回村担任理事长,带领大家搞宅改。

潘良胜一开始也感到很为难,但心中奉献乡梓的赤情最终压倒了畏难情绪。就这样,“宁做理事长不当董事长”,潘良胜放下了自己的生意,回村投入到宅改之中。潘良胜一上任便要求全体理事会成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又积极引智引资,带头垫资15万元用于家乡建设。无声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坂上潘家的村民深受感动,积极配合宅改工作,只用了3天时间就将全村48栋危旧房、猪牛栏、露天厕所一扫而光,共计1.4万平方米。

平定乡蓝田宋家村的宋和红,在威海从事眼镜批发。他从小吃百家饭长大,成年后事业有成,念念不忘报恩家乡。蓝田宋家村开始宅改后,宋和红积极参与村里建设,不仅协助村干部制定宅改制度、大力宣传宅改,还捐资96万元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和“感恩广场”,美化村容村貌。

还有平定乡店上洪家村的洪孟堂,是该村民事务理事会的副理事长,他在山西省做眼镜生意,为了宅改两地奔波。每遇村内大事就驱车赶回参加,个人承担路费。他说既然加入了村民事务理事会,就得有所担当。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店上洪家村宅改推进非常顺利,被评为宅改示范村。

通过以上这几个乡贤参与家乡改革与建设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牵线搭桥、沟通在外乡贤与家乡的联络和感情,以及提供参与平台等方面,村民事务理事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余江县积极发展乡贤加入村民事务理事会,并让其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一方面可以增强乡贤的集体观念,保持乡贤与村“两委”、村小组之间的联系,提高了乡贤为家乡谋福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使得乡贤能够切实参与到村内事务的治理中来。而同时,乡贤的加入,又给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人才资源。乡贤在外闯荡多年,他们的见识、眼界、头脑,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改革政策,更超前地看到改革给村庄带来的机会和前景,从而以他们的思想和实际行动影响并带领村民,一起投身到村庄治理和改革中来。

对于乡贤在宅改和乡村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余江县不仅很早就敏锐地觉察到了,并且立即行动起来,因势利导,以各种方式邀请乡贤共商大计、共谋发展、共创辉煌,充分发挥乡贤对家乡各项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017年正月初七,余江县委、县政府隆重召开“喜迎新春、共谋发展”全县乡贤大会,利用春节期间大家回乡探亲、祭祖之机,邀请在外地以及余江本地的政界、商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乡贤共聚一堂,向大家介绍余江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的进展及取得的成绩,征求乡贤对于家乡建设的意见,同时组织大家参观宅改先进试点村,让乡贤实地亲眼看到家乡发生的可喜变化,激发广大乡贤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

为了使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系统化、组织化,余江县在2017年1月专门发出工作通知,要求各乡镇党委和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措施,发动和争取各界乡贤回报社会、造福家乡,支持参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返乡置业创业、“一改促六化”等有关工作。

这份通知并不是泛泛而谈,仅仅做出高姿态,而是如同搞宅改一样,详细列明了目标任务、工作安排以及工作要求。通知要求各乡镇在对本乡的乡贤进行详细摸底的基础上,通过乡贤团拜会、座谈会、茶话会、联谊会、餐叙会、恳谈会、发展论坛等多种形式,通报余江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措施和成效,宣讲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政策制度以及“一改促六化”的措施和愿景等,大力宣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政策措施,邀请已经投身家乡改革事业的乡贤现身说法,鼓励乡贤为家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发动乡贤出智、出资、出力。

同时在工作机制上,着重要求各乡镇搭建好乡贤对接家乡的服务平台,以“乡贤名人汇”等形式,建立起乡贤参事机制、对话机制、回馈机制、服务机制,做好乡贤回馈家乡有关事务的协调对接工作,服务乡贤创新发展,为乡贤反哺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在余江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细致安排下,与乡贤的沟通、联系机制迅速建立起来。县委、县政府层面,从2017年春节开始,与乡贤定期召开茶话会、联谊会以及评选每年度的“十佳乡贤”,大力宣传展示乡贤的感人事迹和事业发展成就,成为固定、常规的工作内容。在村组层面,则普遍地建立乡贤信息库、微信群,搭建起感情联络的平台。

余江县对乡贤的热情服务以及热切期待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真诚,在外打拼的广大余江乡贤自然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广州粤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洪仕斌也是一位乡贤。2017年4月,洪仕斌携公司CEO叶盛、公司战略合作股东袁伟峰一行来到余江县考察投资环境。他们惊讶地发现,余江县的接待流程新颖而独特。与他们对接的领导,并没有滔滔不绝地介绍当地代表性产业和投资环境,而是领着他们来到余江县平定乡的蓝田宋家村与店上洪家村,请他们参观、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

他们看到了蓝田宋家村的感恩广场,看到了店上洪家村的崇文图书馆。洪仕斌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以往记忆中破败、凋敝的故乡,通过宅改和新农村建设,居然变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新农村,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他们认为,能把农村事做好的地方,一定是值得落户投资之处;能把农村事做好的政府,一定是值得信赖的政府。参观的当天,广州粤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就与当地政府达成落户投资协议,并且第二天便注册成立公司正式落户余江。

潢溪镇的一名乡贤,在参加了镇里专门组织的乡贤人士座谈会,商讨宅改后如何建设家乡的情况后,当场表示凭借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无偿为家乡进行规划建设。

通过当地政府有意识的引导以及典型乡贤的带动,“自己的家乡自己来建设”,成为余江乡贤发自内心的愿望。余江乡贤回乡创业、反哺家乡很快蔚然成风。很多余江乡贤都认为,自己来推动家乡建设,会比外来投资者更具备“三有”精神——有根、有情、有责任;也会比长期在家乡的父老乡亲更具备“三有”能量——有视野、有格局、有资源。

的确,乡贤回乡全力支持宅基地改革和家乡建设,不仅带来了新理念和资金支持,还带来了文明、互助、奉献和致富不忘众乡亲的清风正气。

实际上,乡贤在余江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宅改领域,而是深入到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层面。

乡贤吴四红是平定乡东脑村人,鹰潭市世宏光学有限公司总经理,之前在浙江温州从事眼镜行业,后回乡创业,为当地解决了100余人的就业问题。更有意义的是他把扶贫车间开到了田间地头,开到了贫困户家门口,采取组织贫困户技术培训和代加工生产眼镜的扶贫模式,让30多名贫困、残疾人员有了固定收入,熟练工每日工资能够拿到100元以上。

乡贤彭保太是潢溪镇人,他的集团公司年产值20亿元,纳税2亿多元,解决就业600余人,安置下岗人员300余人,残疾人员100余人。

中童镇乡贤童晖是广州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他将广东省各大医院的21位知名医学专家引回家乡余江,在县中医院开展大型义诊,送医疗、送技术、送服务,缓解贫困群众看大病难、看疑病更难的现实问题。活动惠及对象超过100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余人。

余江乡贤用他们丰富的学识专长、丰厚的创业经验、浓厚的乡愁情怀,垂范乡里、滋润乡风、引领价值,在余江县三项改革试点中,成为余江县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和指路明灯。余江县委、县政府,也抓住机遇,适时展开“乡贤计划”,努力推动余江万名乡贤回家看看,共商改革大计。

根据余江县的统计,截至2018年6月,余江县各界乡贤赞助家乡的款项达5500万元,为家乡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改革“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