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个自然村
启动大会一结束,余江县的改革工作就迅速展开。虽然前期在方案编制和调查摸底阶段,对于余江县的农村宅基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了详细了解,也制定出了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及《村民建房管理暂行办法》《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流转和推出暂行办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办法》等几个基础性的改革配套方案,但真正着手行动,可操作的细则和接地气的办法依然欠缺。如何干、怎么干、谁去干,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很琐碎、很细小,但如果考虑、设计得不周全,将会直接影响改革的进度和效果。
在实施方案编制阶段,蔡国华、聂荣华、许华等余江县宅改办的主力,按照以往的工作经验和一般程序,就想到了先在小范围试点,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相对规范的工作流程,然后再逐渐铺开的方法。而随后的试点情况以及之后几年不同的改革阶段效果,也都印证了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的确是切实可行的。
在宅改的第一阶段,余江县宅改办首先选择了41个自然村先行先试,这41个自然村也是第一批改革试点村。所谓自然村,顾名思义就是单个的独立的村庄,也叫村小组。在余江县,村庄的概念和北方有些差异。因为余江山地、丘陵交织,很多村庄随地形散落各处。这种基本独立的村庄就是自然村,它们大多是一个家族或三四个家族聚居繁衍而成。几个相近的自然村,则会组成较大一点的行政村。余江在开始宅改的时候,总计有116个行政村、1040个自然村。
之所以选择这41个自然村作为改革先锋队,也是经过了一番考虑。第一,41个自然村分别属于“城郊型”“平原型”“山区型”,基本涵盖了余江县下辖自然村的地理类型;第二,41个自然村人口适中,每个村为50~100户;第三,这41个自然村都是已经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或者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的村子,村民已经看到、认识到了新农村建设给村庄带来的变化,群众基础比较好;第四,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这41个自然村的基层组织健全、工作积极有力。
41个先行先试的自然村分别来自:邓埠镇,3个村;锦江镇,7个村;中童镇,3个村;潢溪镇,5个村;画桥镇,3个村;马荃镇,7个村;春涛镇,3个村;洪湖乡,2个村;平定乡,3个村;黄庄乡,4个村;杨溪乡,1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