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担当“宅改人”

使命担当“宅改人”

上面引述的几则“宅改日记”,生动地展示了61名驻村年轻干部的宅改生活。他们走出办公室,肩负着全县人民对改革的期望走上宅改第一线,他们没有辜负重托,在宅改攻坚中以自己激荡的青春,展示出面对困难之时的强大战斗力。虽然他们亲身从事宅改的时间很短,却在广阔的田野上、在火热的农村现实生活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经历、得到了磨炼。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来说,这段经历毫无疑问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中间很多人,也的确在宅改中脱颖而出,走上了更加重要的岗位、肩负起更加繁重的职责。

而下面要记叙的,则是另外一批干部。年龄上,他们比那61名从县直机关抽调的驻村干部要年长;经历上,也比他们更为曲折、丰富。余江县的宅改中,他们不仅冲在第一线,也承担着所辖区域宅改的谋划、指挥、调度、监督工作。他们就是余江县11个乡镇的各级乡镇干部。

始于2015年3月的宅改,是余江县举全县之力进行的一场改革,上至县委、县政府,下至各自然村,余江县的各级干部中的绝大多数,都投身到了这场改革之中。我们的记述只能挂一漏万,撷取几个可敬的身影,以期以点带面,见证他们的汗水和付出。

易长青,被人称为“宅改一线的老黄牛”。易长青1996年大学毕业后在乡镇工作了22年。2015年3月余江县宅改启动的时候,易长青时任平定乡党委副书记。2017年7月,调任洪湖乡人大主席。他可谓经历、见证了余江县宅改的全过程。

作为一名乡镇干部,一名从事宅改工作的普通党员,易长青始终冲在改革一线,以实际行动,获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2016年8月,易长青驻点的苏家村开始宅改。苏家村是个宅改的大村,特别是所属的自然村下胡家村规模大,村内空心房多达100余栋,废旧禽畜舍及露天厕所到处都是。尤其是直到7月底,村里连理事会都没有成立,宅改工作严重滞后。

为推进工作进度,易长青几乎天天下到村里,在短短20天的时间里,他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10余次,重新配齐了理事会。期间易长青中暑多次,依旧坚持在工作现场。他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每一个人,在8月21日的苏家村委会理事会上,12双大手高高举起,理事们纷纷表态“一定要把宅改搞下去,我们举手发誓,一个都不能退缩”。当日全村开始大规模退出宅基地,经过4天4夜奋战,退出了87栋空心房,125个禽畜舍及露天厕所。

看着越来越漂亮整洁的村庄,村民胡金胜喜不自禁逢人便说,“我们苏家村下胡家能有这么漂亮,都是易主席没日没夜地辛勤付出换来的!”

中苏村是洪湖乡第四批宅改试点村,也是全乡第二大村,有348户1500余人口,乡贤和党员众多。鉴于该村乡贤苏河龙为人正直且财力雄厚,全村党员群众一致认为,他才是村上最合适的理事长人选。

为说服苏河龙担任理事长,挑起宅改重任,易长青利用2016年春节期间乡贤还乡之机,先后10多次到苏河龙家中拜访。在他的真情动员下,虽遭受妻儿强烈反对,苏河龙仍然义无反顾地回乡担任起这个没有一分钱工资的理事长。通过组建理事会,全村分成12个小块,分别由各宗12人担任理事会成员,在不到10天时间,就顺利召开了理事、党员及群众大会。4月15日,两台大型挖掘机全天候进行宅基地大面积集中连片退出,退出宅基地73栋10500平方米。

以情感人、以心换心,全心全意为村民着想,为村庄谋划,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这是易长青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宅改工作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苏家上苏村是2016年宅改及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又是市长挂点的示范村,全村154户600余人口,面临10余栋影响村庄规划的空心房必须退出的严峻形势。74岁的村民苏党水家的房子,正好落在规划区中间,周围宅基地都退出了,只有他死活不肯。2016年7月3日,易长青来到上苏村,在村委会书记的陪同下,看到了74岁村民苏党水的房子,村委会书记对易长青说:“易主席,这栋房子我们实在没办法,看下易主席您能不能拆下来?”易长青笑了笑,说:“那试试就试试。”

说试试就得真行动,易长青开始三天两头的往苏党水老人家里跑。与老人聊家常,了解老人家庭情况,摸清房子拆除不下去的症结在哪里。

很快,易长青了解到,苏党水老人有两个儿子,两个孙子,儿子俩皆有一栋房屋。因为大儿子家庭条件不好,一家人全部挤在一栋房子里,即使大孙子到了可以建房的年龄也因为没钱无法建造。二儿子家留有空房,但是老人与二儿媳关系不好,甚至达到恶劣的地步。对于拆老宅,苏党水老夫妻俩其实还是支持的,老人家经常拉着易长青的手说:“易主席,我们也想拆,只要您能给我们找个住处,哪怕是猪栏牛棚之类的,只要能住人,我们就去住。”

根据宅改政策精神,父母必须随子女立户。于是易长青开始尝试与老人的两个儿子进行沟通。对于此事,大儿子也是有苦难言,“作为儿子,让父母住是应该的,也很想让父母住,可是您看我家的情况,房子就这么大,本来就不够住,哪里还有地方让父母进来住”。

在确切了解到老人大儿子家的情况后,易长青知道,现在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找老人二儿子沟通。

老二在福建务工,易长青首先多次打电话与其沟通,皆不欢而散,老二在电话里说:“易主席你试试看,看你有多大本事拆我家房子。”易长青知道电话沟通效果毕竟有限,便要求让老二回家来见面沟通,还让老人亲自打电话让老二回家一趟。

老二夫妻俩一回来,刚见面,因为对宅改的不理解不支持,对易长青说:“你让老人住我家,我就让老人住你家去。”最后还甩下一句话:“易主席,凭你本事去拆,反正住我家就不行。”

易长青深知真实情况并不是如老二夫妻俩所说老人不让拆,反而是老人想拆却不敢住在老二家。随后几天,易长青一有时间就去上苏村找老二夫妻俩沟通,但奈何老二夫妻俩一知道他来了要么闭门不见,要么躲出去,如此反复四五天,老二夫妻俩再次外出务工去了。

事情到这地步,走进了死胡同,没办法,易长青只能再次找到老人大儿子沟通。老大媳妇比较通情达理,看到易长青在老二手上吃了闭门羹,笑着说:“我们两口子不是不同意让父母住进来,是实在没地方住啊。”

易长青知道,关键的问题还在解决老人住房问题。于是,易长青多次跑到国土、建设等部门,了解有关批地建房政策,最后了解到老人大孙子因无房无车无钱建房,可以享受危房改造指标。易长青便赶紧回村与老人及其大儿子等人商量,可以帮其大孙子申请危房改造指标,申请下来之后有1.15万项目资金用于建房子,但是房子建造起来之后,必须留一间给两老人居住,直至二老百年之后。老大一家同意了,并签订了协议。

易长青历时半个月左右,起早贪黑,没日没夜,一天最多去苏党水老人家四五次做工作,老人家感动地说:“我70多岁了,就没见过这么实在、为民的干部,退就退吧!”终于,顺利拆除了苏党水老人的房子,老人也搬到大儿子家。

现在,危房改造指标也早已申请到了,而那房子也正在建造第二层,事情总算是顺利解决。

为表心意,老人还执意邀请易长青在他家吃了顿早餐。后来,老人每每见到村上人就会说:“他把我们村民当亲人,我信他”。

吴克来是画桥镇的宅改分管领导。从第一批宅改试点村到第四批全面推进过程中,每一个村、每一个点、每一家农户都留下他的酸甜苦辣,自2015年8月启动宅改工作以来,他已不记得什么时候真正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5+2”“白加黑”是其再正常不过的工作模式。

吴克来深知,画桥镇镇、村、组三级组织集体经济都很薄弱,所以不能实行有偿退出。画桥镇103个村小组全部实行无偿退出,一分钱不补偿要做到别人无偿退出房子,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别人花一分功夫,自己至少要花三分精力,无论到哪个村点,吴克来都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火热的激情投入到宅改工作中去。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作为宅改工作分管领导,自然也就有时不能完全照顾到家庭,家里的老父亲和老母亲虽然知道儿子在镇里上班,离家这么近,可有时几个月也见不上一面,而妻子在家里也只有在晚上见到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来,也就更不忍心要求他做点家务和指导孩子学习了。有时妻子也会发牢骚,嘴里不停的念叨,“现在哪像个家了,简直就是把家当作旅店了”。

2017年3月28日,吴克来带队在画桥村画桥组搞宅改,由于该村是画桥镇第二大村,有240多户,村情复杂,民风彪悍,宅改工作一直举步为艰,没有什么进展。吴克来作为分管领导毫无怨言,带着队伍一头扎进画桥村,走门串户,了解情况,不停地做工作,一户一户村民在他的感召下,该退的退,该交的交,该清的清。

正当工作进入冲刺的时候,家里人打来电话,说家里三岁的女儿不小心被农机削到了手,送到了最近的镇卫生院,医生告知,情况比较严重,要送到市人民医院医治,父母亲不知所措。而画桥村的宅改此时又脱不了身,吴克来咬咬牙,躲在旁边打了个电话叫妹夫开车送去鹰潭市区,而自己装作若无其事一样仍然奋战在宅改一线,心如刀绞,带着男人那份坚强的事业心持续着一个改革者的坚守。

在吴克来的努力下,在他的奉献、求实的精神感召下,画桥镇第一批试点村和第二批“整村推进”试点分别获得了全县宅改工作第一名,第三批和第四批村点也已按时顺利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