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公寨的封闭酝酿

高公寨的封闭酝酿

41个先行先试自然村选择好了,而如何开始真刀实枪地开展工作,依然是余江改革面临的极为挠头的事情。改革的精神和目的,县里的干部和宅改办虽然明晓,可村民对改革还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理解。其实,很多村干部对改革以及相关政策也不甚理解,对怎么着手干更是一头雾水。改革不仅需要通过村干部执行下去,而且这种改革,本质上是村民自己的事,如果没有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改革显然无法真正打开局面。

怎么开局呢?蔡国华和宅改办的同事立刻就想到了村民事务理事会。余江县在2009年就开始在村里逐步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一是作为村民委员会工作的补充,二是村民自治的现实要求。之前的村民事务理事会人员不固定,大多是一事一议,也没有相对成型的组织形式。但是几年来,村民事务理事会在余江县的各项改革中,已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因为村民事务理事会处置的是村民自己的事,也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办,在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上,容易达成一致意见,获得村民理解。

这一次,余江县宅改办决定还是要充分发挥村民事务理事会的作用,依靠村民事务理事会为余江宅改开好头,打响宅改第一枪。他们决定用封闭酝酿的办法,对第一批试点村的村民事务理事会先行培训,不仅培训改革精神和政策,而且他们还要让参加培训的村民事务理事会成员,酝酿、制定出自己村的具体改革方案和办法。

考虑到41个自然村的村民事务理事会成员全部集中起来人数有些多,七嘴八舌争论起来很难达成一致意见。而且时间紧迫,改革启动大会都开完了,必须尽快启动实质性改革。余江县宅改办还是采取小切口突破形成成果,然后再铺开的操作思路。他们从41个试点村里,先选了锦江镇李家、潢溪镇上黄、杨溪乡科里陆家三个村,集中到县委党校所在地高公寨,进行封闭酝酿。高公寨这个地点的选择,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余江县宅改办副主任聂荣华认为:高公寨这个地方在余江县比较偏僻,从这里去周边的任何乡镇都不太方便。人员集中到这里,更有助于他们抛弃杂念,集中精力制定好每个村具体的宅改方案。

不仅选择的地点比较偏僻,而且在封闭酝酿期间,连手机都必须关掉。

这种想法显示了基层改革者的现实智慧。面对基层复杂的局面,任何改革要想尽快推进、取得成果,都必须要动一点符合现实操作的脑筋。在余江县宅改办下发的《关于组织村民事务理事会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酝酿本集体经济组织宅改办法的有关要求》这一文件中,还出现了研究酝酿本村的一系列措施、机制、制度,“直至完成可以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的讨论稿为止”的语句,读来不禁让人莞尔。一副满脸执着、执拗、焦急的余江改革者的形象,仿佛从那白纸黑字中跃然而出。

2015年8月28日,三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宅改分管领导,三个村的村民事务理事会的理事长、理事,余江县宅改办的全部人员共计40多人齐聚高公寨,开始集中封闭酝酿宅改相关办法。

参会的乡镇以及三个村的理事长和理事对于余江县为什么搞宅改已经基本了解,但是会议一开始,情况还是有些出乎宅改办的预料。对宅改的畏难情绪自然还是明显存在,可这一次,大家又有了其他想法:既然省里、县里已经决定了要搞宅改,那就开始搞就行了。上面怎么说,乡里和村里就怎么干,就等领导一声令下了。

看到这种情况,宅改办主任陈亮泉察觉到了问题所在,他认为,大家有这样的认识,说明基层对于宅改的意图还是没有真正吃透,还认为只是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而没有把宅改看成是自己村里的事,没有认识到这是改变、提升自己所在村庄面貌的千载难逢的大机遇。他向大家反复强调,此次宅基地制度改革虽然是国家的统一安排,但绝对不是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改,否则也根本不需要先行试点了。陈亮泉说,宅改是村里以及村民自己的事情,宅改究竟能取得什么结果,也会直接影响到村里还有每一个村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大的方向已经确定之后,具体怎么改还是需要村里自己拿出主意、制定出办法。省里、县里以及宅改办,只对于宅改大方向进行宏观把握,具体操作方面不做过多干预。

陈亮泉讲完后,宅改办副主任蔡国华在宅改办法的具体酝酿方向上又进一步做出了提示。他要求三个村的理事长和理事,以县里已经制定的《村民建房管理暂行办法》《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流转和推出暂行办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办法》等宅改文件为准绳,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酝酿草拟出各自的实施细则。即是,你在自己村里搞宅改,究竟要去怎么改?究竟通过什么可行的办法,能够把村里的宅改真正推进下去?他强调,这些实施细则一旦获得全体村民通过,将在宅改中按照细则规定严格执行。

经过这样一番较为详细的解说和提示,三个村的理事长和理事们终于认识到了宅改要想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那绝不是上级给一个规划图,自己照着画就完事了。而是要在大的宅改政策框架下,自己想出现实可行的办法,并且自己去一步步推进。

他们开始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分析自己村子的情况,把宅改这个宏大且又十分棘手的问题,置于各自村子的现实中,去寻求解决之道。他们知道,今天他们草拟的各个规章、办法,将直接面对村民的评判,因此不能不认真对待、慎之又慎。

一旦塌下心来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宅改应该如何开展,三个村的理事长和理事们就发现了问题。此前,尽管村里的宅基地管理看似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可认真想想之前的许多做法,就感觉到还是太随意了。相关管理制度好像也有,却几乎没有成系统的,很多规定都没有落实到纸面上。大家都在按照自以为合理的方式处置村里的宅基地。一来二去,村里人想在哪建房就在哪建房,想朝哪建就朝哪建。整个村子不仅谈不上什么规划,而且有钱有势的常常多占宅基地,甚至把房子建到了农田当中去。家境困难的村民即便符合建房条件都时常分不到宅基地。这样的状况,导致村容村貌杂乱无章,也造成了村里矛盾不断。很多村民都想改变这样的现状,但苦于无从着手,也没有人敢于挑这个头,常常是抱怨几句也就算了。

而这一次余江县成为国家宅基地改革试点县,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国家政策以及政府的强力支持,再加上制定出一套适合村里情况的改革推进办法,改变宅基地这个让人头痛的问题,不是没有可能。

三个村的理事长和理事们很快就展开了讨论,讨论不仅激烈,而且由于熟悉村里的情况,知道宅基地的现实问题出在哪里,讨论的目标也非常明确。余江县宅改办的许华对当时讨论的场面印象极为深刻。许华说:“讨论越激烈,理事们的思路就越开阔。有些问题我们想到了但不知怎么办,还有一些问题我们根本就没预见到,但是村里的理事长和理事就非常清楚。这样一来,他们想出的办法就非常接地气,非常实用。”

在理事们的讨论中,他们结合村里的情况,对相关认定条件就界定、区分得颇为细致。例如因出生、婚姻或收养关系取得的,还有虽然没有迁入户籍,但已丧失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等等,都被纳入了考虑范围,并在具体细则中予以体现。

经过28日、29日两天封闭酝酿和激烈讨论,村级层面的第一批宅改办法终于出台。三个村子针对宅基地分配,宅基地有偿使用,宅基地的退出、流转,村民资格认定等,分别制定出了适用于本村的相关规章制度。

这一结果,让本次封闭酝酿的具体组织者喜出望外,因为酝酿的成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他们本来期望三个村在县里已经出台的政策框架下,能够制定出各自村子相应的实施办法。可三个村不仅全部完成了既定计划,还另外制定出了村规民约、理事会工作制度等几个文件,甚至连如何处理宅改中的矛盾纠纷,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充分相信群众,让村民的事村民自己办。”这一条余江宅改中的重要心得和经验,在余江宅改的一开始就发挥了作用,产生了效果。

三个村封闭酝酿宅改办法刚一结束,余江县宅改办趁热打铁。按照此前制定的工作计划进行安排,2015年9月15日,剩余的38个自然村的封闭酝酿随即展开,封闭地点仍然是高公寨。

有了此前三个村封闭酝酿的成功经验,后续村庄的酝酿流程也就颇为顺畅。结合之前酝酿中出现的情况,陈亮泉、蔡国华和宅改办的同事,对宅改中将要碰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归纳、总结,拟定出15个问题交由各村民事务理事会成员以及参加宅改的县乡镇工作人员讨论。这15个问题,涉及村级层面的有10个,分别是:

1.有偿使用费不交怎么办?

2.无偿退出不退怎么办?

3.有偿退出钱从哪来?

4.规划怎么执行好?

5.建房审批怎么把好初审关?

6.择位竞价怎么搞?

7.建房过程怎么监管好?

8.土地增值收益怎么分配?

9.理事会成员权责如何界定?

10.针对大部分常年外出务工村民的宣传动员工作怎么开展?

这10个问题,对处于宅改第一线的村干部和村民事务理事会成员来说,都极为现实。能否将这些问题想明白、理清楚、处理好,将直接决定宅改的落实与推进。

县乡(镇)级层面,余江县宅改办提出了5个问题,分别是:

1.如何激发理事会内生动力,凝聚社会共识,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2.如何破解宅基地的流转、放弃难的问题?

3.如何支持理事会推进宅改工作?

4.如何监管宅改工作?

5.如何考核宅改工作?

县乡(镇)级层面的宅改人员在宅改实施过程中起着指挥、协调、监督的作用,他们对于宅改有无具体、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措施,自然会显著影响到宅改的有序、健康展开。

很显然,上述这15个问题,都紧紧围绕宅改工作的现实操作层面,力图通过对这15个问题的解答,为宅改一线人员提供相对完整的工作指导。

这15个问题,以问卷形式发给了各村民事务理事会成员以及县乡(镇)的宅改干部。陈亮泉和蔡国华同时向他们提出了硬性要求:三天内答卷完毕。

在这样的强力要求下,各乡镇宅改挂村干部以及各村民事务理事会成员对于宅改中自己的村子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宅改能给村庄和村民带来什么利益等关键性问题,很快就统一了认识。明确了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卷的同时,也顺利地制定出了各自的宅改实施细则。

看着收上来的厚厚一摞各村制定出的宅改办法,陈亮泉、蔡国华等人颇感欣慰。但余江改革者们也非常清楚,这仅是万里长征刚刚迈开的第一步,接下来很快将有更艰巨的挑战在等着他们。

封闭酝酿接近尾声的时候,面对即将返回各自村庄的理事会成员,蔡国华向他们反复强调了三个“必须”:第一,回去后必须要把在封闭酝酿会上学到的宅改精神和意义向村民说清楚;第二,必须要把此次讨论制定的宅改实施办法向村民说清楚;第三,必须要召开村民大会,把制定的办法向全体村民公开宣布。

蔡国华明白,只有村民清楚了解了宅改的全部意义和具体做法,宅改才能在现实推进中真正获得村民的理解、支持,才能真正取得预期的成果。宅改的成功在于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否则必定是一锅“夹生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