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驻村干部的宅改日记
从县直机关抽调的这61名干部,很多也都来自农村,对农村的生活和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机关的日常工作,很多也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像宅改驻村这样生活、工作在农村中,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不小的挑战。毕竟,在办公室中面对、处理问题,与在活生生的农村实际中去面对困难、应对挑战,本质上大不一样。宅改驻村,对他们很多人来说都是第一次。
这61名干部在农村、在宅改攻坚中究竟怎样?下面这几则“宅改日记”,简略、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2016年8月12日,天气:晴
随宅改工作组下村5天,成为了一名“新时代女知青”。
短短5天的农村工作,身边发生了太多感动的故事:8月8日,全县第三批宅改工作紧锣密鼓进行,各地争先恐后、披星戴月地开展宅改运动。我被分配包潢溪的逄叶和桂林两个村委会,初来乍到,和镇、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宣传发动首先从开会开始,村干部会、各小组群众会、理事成员培训会……各种会上宣传宅改政策,什么是宅改、为什么要改、宅改的好处等,让老百姓真正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昨天潢溪停电一天,各村驻村领导带着群众“秉烛夜会”,饥渴的蚊子趴在大家手脚上,马上出现一个个大红包,看着就心酸,可这敬业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
培训完了紧接着就是上户调查摸底,大家顶着烈日来到老百姓家里丈量、画图、填表,再让老百姓核对签字,张榜公告……任何新事物一开始都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当触及老百姓利益,各种不理解、白眼、辱骂,干部们只能宣传、解释、再解释,直到被理解被支持,工作中的每一道程序都饱含着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和不懈努力。
初秋的高温丝毫没有褪色,每每出门总让我联想到铁板烧和煎蛋饼(请不要说我是个吃货,感觉自己真的好像碳烤的生蚝——又油又黑)。天气再热也阻挡不了余江宅改工作人员的热情,大家不畏酷暑,坚持在一线作业,为推进全省乃至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创造新样板。
9月14日,晴
清晨,窗外透过一丝曙光,村傍林中鸟儿的欢唱把我唤醒,比我手机的闹铃好听多了。很长时间没有听到这么动人的声音,这是乡村的交响乐,充满快乐、充满活力,打破了乡村甜美的梦。我推开窗,初秋的天湛蓝湛蓝的,万里无云的天空如湖水般清澈透明,秋风拂面,让人神清气爽。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新的阶段工作开始了。回忆一周前,我在桂林村除了走村串户的开会动员、面积核实、签订协议,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事。潢溪镇其他试点村正如火如荼的开展退出拆除工作,我驻点的桂林村还“按兵不动”,我有点着急,问村支书潘海生:“我们村哪天开始拆”,他笑着说了句:“磨刀不误砍柴工”。潘书记是一位资产过千万的乡贤,他的工作热情让我感动,致富不忘乡亲,毅然回到村里担任村支书,他说要抓住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这个难得机遇彻底改变桂林村所有村庄的面貌,先从自己的村庄推进试点,率先退出拆除自己和亲属家的“一户多宅”,每到午饭时间,潘书记都会再次来到村民家做工作,他始终把集体利益摆在前头,动员村民响应宅改政策,建设美好家园。短短几天,墙源、黄桥两个小组“一户多宅”的58户村民全部签订了退出协议。9月12日,墙源村民自愿退出拆除房屋8宗1300平方米,没有一个村民是“被自愿” 的。我终于明白了潘书记之前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真正含义了。
驻村干部刘文辉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是个文弱的女子,她每天起早贪黑跟着大家奋战在宅改线上,填表、录入、丈量,巾帼不让须眉。村里还有很多跟他们一样兢兢业业的干部,宅改无小事,一线工作的高速运转离不开大家的默默奉献。
乡村袅袅的炊烟和东方冉冉的红日,有一种“红日初升云改色,波涛映日水也红”的宁静致远。行走在乡村的秋天,体会到这个季节独有的美,便也参悟了人生的真谛。一笺心语,一念执着,一品秋吟,一抹朝阳,一路希望,将所有的收获装入行囊。每当一个新的征程开始,每当大地铺满了归根的落叶,也许迷途的惆怅会干扰我的脚步,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也许挫折的创伤几乎让我寸步难行,可我坚信光明就在远方。
10月2日,晴
地点:潢溪镇逄叶村祥八脑小组
事由:村委会主任吴明和家“一户多宅”拆除
逄叶村祥八脑小组,挖掘机开进村主任吴明和母亲家的老宅。虽然这是一幢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屋内整洁、干净,保存完好,可以看得出吴妈妈是个勤劳并且爱干净的老人。其实这幢房子坐落在村子里没有影响道路规划,吴主任多次做母亲思想工作,让二老搬进自己的新房子居住,一来方便照看老人,另一方面为了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完善“一户一宅”合理分配机制,他先把自家老房子拆了,给村里其他人起个带头作用。刚刚开始,只要一开口说到宅改、拆房子,母亲就会抽噎,想到这是她和丈夫用两双手一砖一瓦盖起来的,现在说拆就拆了,换做谁也舍不得,交谈一次次在母亲的热泪盈眶中告终。
可为了支持这个当村主任儿子的工作,为了推进全村宅基地改革,最终吴妈妈答应搬进儿子家同住,在退出协议上签下名字按了手印。当挖掘机把这幢老房子推倒时,吴妈妈躲在儿子家里抹眼泪,看到她含辛茹苦了半辈子修建的房子被夷为平地,难免又是一阵心酸。
我拉着吴妈妈的手,跟她聊我县其他地方的宅改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我说,正是有像吴妈妈您这样通情达理、甘于奉献的人,全县的宅基地改革才得以顺利开展;也正是有吴明和主任这样的宅改领头人,宅改工作才得以取得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我给她描绘着祥八脑村宅改后的情景:一条条干整洁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种满绿色植物,村子里花果飘香,以后村民们在村里的马路上散步,不管天晴下雨,鞋底都是一样干净……吴妈妈听着听着,破涕为笑了,她说:“现如今党的政策好,给老百姓修路、种树,带领大家致富,我们理应响应号召。”
在农村宅改,我又一次被触动。为吴妈妈的深明大义、为村主任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是我参与宅改的52天来,第一次落泪……
10月12日,多云
不停地写日记,我不知道停不住的究竟是笔,还是记忆。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第三批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眨眼已接近尾声。从枝繁叶茂鲜亮妍媚的盛夏到枯枝败叶落红狼藉的萧瑟,秋风掠过,总是夹带着两三缕离愁,深深浸染在每一个寂寞者人的心中。
站在墙源潘家村可以清楚地听到河对岸黄桥组的工程车“轰隆隆”的作业声。一台挖掘机在清理村内建筑垃圾,这些退出宅基地上的建筑垃圾被变废为宝,由另一台推土机推到河边作为铺设河东河西连心桥的路基。黄桥村里5米宽的富民大道路基已完工,中心路、环村路已经联网,改水改厕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再进黄桥村,已是日新月异,老百姓喜笑颜开。有位老奶奶逢人便说,村里祖祖辈辈没修过这么宽的马路,这辈子要能走上村里干净的水泥路就没白活!
今天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使出吃奶的力气扶起铁锹,铲平自家门口的泥土,一副认真的姿态,他想学着大人的模样拍平路面。多么可爱的孩子呀,你也在为家乡的“一改促六化”尽一份绵薄之力吗?
黄桥到墙源潘家的路,步行只要几分钟,而我却总是被沿路的景色着迷得流连忘返。路旁无名小花,在秋风里摇曳生姿。种在田埂上的豆子一个个鼓起圆圆的肚子,粒粒饱满。就连曾经令人生厌的鬼针草、并齐杵在路旁也似一道美丽的景。放眼望去,田野里青一块黄一块的稻田,绚丽多彩,犹如大自然里巨大的调色板,秋风吹过夹带丰收的气息,不需要太久,稻子就要熟了。
可能到不了那个时候,我已不能目睹黄桥铺设水泥路面,看不到连心桥架起,亦等不到墙源的稻子收割,我已经返城回到自己的岗位工作了。想到这一切,不免感伤,离别总是发生在这个秋殇的季节,越是临近归期,越是不敢提及,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泪眼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