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牌塘梦

我有一个牌塘梦

牌塘村位于杨溪乡西部,自然环境优美。全村共有207户,738人,常住居民有186户。牌塘村的历史文化厚重,建村至今已有500多年。

但这么一个山清水秀、富有历史的村子,在当地的口碑却不怎么样。用村民自己的话说,牌塘村在杨溪乡是出了名的“烂地方”,一盘散沙,大家互不买账,群众之间钩心斗角,民风不好。近十几年来,村里想办什么事都办不成,一些工程项目都绕开牌塘村。外地人来杨溪乡办事,听说要路过牌塘村,都躲着走。

牌塘村是个山村,适合建房的地方很少,宅基地异常紧张。但牌塘村又是个标准的空心村。村内危旧房屋比比皆是,猪牛栏和露天厕所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村内,整个村子看上去破败、凌乱。

2017年6月,牌塘村开始宅改。村民事务理事会理事长陈金明原本在外地做生意,得知村里几大房族的代表要推举他回村担任理事长带领全村搞宅改,一开始也很憷头。但在内心里,陈金明却有一个酝酿了很久的“牌塘梦”,他梦想有一天牌塘村的面貌能够彻底改观,牌塘人的口碑也彻底扭转。

在村民代表的多次劝说、邀请下,陈金明决定回村担任理事长。回村后他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村民事务理事会成员9人。这9名理事会成员在群众中都有一定声望,办事相对公道,为人正派,因此得到大多数村民的拥护。

理事会首先把村里宅改的各种制度制定出来,经过公示得到村民同意后,便正式启动了宅改。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有的危旧房屋需要有偿退出,由村里收购收归集体。但收购没有钱怎么办?关键时刻,群众的智慧再次显出了威力,牌塘村想出了“宅票”的办法。也就是实行台账制度,先记账,一是等村里有了钱再付款,二是拆除了多宅的村民今后如果符合条件申请建房,可以用“宅票” 置换宅基地。这个办法,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村民的顾虑,大大减小了拆除多宅的阻力。

可尽管如此,实际的宅改过程依然困难重重。磨破嘴皮反复做工作是家常便饭,有时候理事会领人在前面拆,后面就有人骂。宅改开始时,陈金明和理事会成员同样是“先己后人”,带头先拆除自家的“多宅”和影响规划的老房子,然后做自己兄弟、本房家族的工作,最后才是其他普通村民。

通过艰苦努力,全村共无偿退出宅基地138宗,退出面积达18000平方米,涉及97家。

当全村老房子拆除基本结束后,为了清除拆除遗留的废石料、整治村庄环境,在上级项目建设资金还没到位的情况下,9名理事会成员每人垫付1万元作为前期建设启动资金,用于清理垃圾、杂草、废石料,修建排水管网。

陈金明和理事会付出的汗水,村民自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尤其是看到村里路通了、环境变好了变美了,村民的思想也慢慢转变,从抵触宅改,到支持宅改、主动参与村庄的“六化”建设。宅改之后,村内房族之间的派系矛盾也几乎消失,一些多年形成的屡遭外界非议的民风、民俗逐渐改变,村民之间开始相互理解,民心也变得更齐了。宅改后村内大搞标准农田建设,像这种集体工程,之前在牌塘村根本不可能搞起来。但经过宅改,村民切实看到了牌塘村的希望,积极踊跃地支持村里的建设项目。

对于牌塘村的转变,理事长陈金明当然倍感欣慰。他琢磨着将村口的池塘好好治理一番,搞成一个休闲垂钓场,这样也能为村里增加一部分收入。他还准备与邻村的民俗旅游项目进行对接,延长旅游线路,把游客吸引到山清水秀的牌塘村来。他的“牌塘梦”,在宅改开拓出的广阔天地中,正逐渐变为现实。

第四批宅改试点村是余江县宅改以来最为难啃的“硬骨头”。这一阶段的宅改,相关制度已较为健全,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也全面建立起来。但就是因为第四批宅改的村子情况极为复杂,宅改进度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原本预设的在2017年5月完成第四批宅改的截止时间不得不往后延期。

可是,2017年却是国家所设定的宅改收官之年。为了能够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国家交办的宅改任务,余江县一方面层层压实监督宅改进度,另一方面,又从县直机关抽调了27名干部,充实到宅改第一线。攻坚阶段的宅改充满波折,许多经历过这一阶段工作的干部一提起那最艰苦的几个月,都唏嘘不已、感慨万分。

但是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无论再怎么坚硬的“硬骨头”,宅改,在坚韧执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余江人面前,也总有服软的时候。

2017年10月,第四批宅改试点终于全部完成。

第四批宅改试点村完成宅改,标志着余江县自2015年3月开始持续两年多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基本告一段落。

截至第四批宅改试点完成,余江县全县1040个自然村中,处于城镇规划区外的908个自然村已经全部进行了宅改,自然村宅改覆盖率达到了87.3%。全县已通过验收的试点村达到752个,占全部试点村的83%。

通过两年多宅改,余江县全县共退出宅基地28368宗3892亩,其中有偿退出5474宗932亩,无偿退出22894宗2960亩;退出宅基地复垦574亩,村集体收取有偿使用费6253户867万元;流转宅基地56宗20.5亩;新建农房择位竞价136宗22.3亩;集体支付退出补助款1448万元,有偿退出户均增收4100元。新修村内道路310千米,沟渠230千米,新增绿化面积780亩,村集体收回的宅基地可满足未来10~15年村民建房需求。206户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或放弃建房,进城购房落户。

在制度建设方面,通过两年多的改革试点,余江县在县、乡、村组分别制定、出台了23项、11项和9项宅基地管理制度,形成了2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办法和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初步探索形成了成体系的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惠群众的制度性成果。从总体改革进程以及改革成果来看,可以说,到2017年底,余江县已基本完成了国家交办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