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宋家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在余江,平定乡的蓝田宋家村可谓赫赫有名。因为这个村是“血防精神”的发源地。
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主席看到《人民日报》刊发的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长篇报道后,激动不已、彻夜难眠,第二天一早便挥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这两首诗当年传遍大江南北,其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还有不少人能脱口而出。毛主席诗中所赞颂的,就是这个蓝田宋家村。
蓝田宋家村的宅改及美丽乡村建设正式开始于2015年11月。从宅改的先天条件来说,蓝田宋家村的基础还是不错的。首先村庄布局比较合理,全村呈现“四横五纵”的格局;村里的生态环境也比较优美,村里有多棵千年古樟树和成片茂密的竹林,将整个村子环抱在浓浓的绿意中。蓝田宋家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厚重的历史积淀,造就了该村浓郁的文化底蕴;蓝田宋家村是余江县闻名遐迩的“才子村”,向学风气代代相传,全村现有博士毕业生4人、硕士毕业生8人、本科大中专毕业生150余人。文化熏陶和文明传承,塑造了蓝田宋家村和谐、淳朴的村风。
全村现在共有176户698人,在外流动人口480余人。全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面积达1080亩,是个平原型村庄。
总体上看,蓝田宋家村的情况不错,但是以宅改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来衡量,还存在明显的问题。根据余江县宅改办以及平定乡拟定的宅改工作流程,蓝田宋家村在村主任兼村民事务理事会理事长宋志强的主导下,对村里宅基地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结果发现,村里“一户一宅”的有158户、“一户多宅”的18户、“多户一宅”的房屋23栋、废旧禽畜舍4处共207间,面积达6000平方米。
宋志强和村民事务理事会成员认真分析了村里宅基地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废弃的禽畜舍、猪牛栏、露天厕所较多,到处杂草丛生、鼠蛇乱窜、污水横流、蝇虫乱飞;二是村内的空心房、危旧房较多,其中许多房子无人维修、无人管理、摇摇欲坠,存在太多的安全隐患;三是村庄周边都是基本农田,建房用地非常困难。蓝田宋家村较早就编制了村庄规划,并且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房审批,杜绝了“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现象,10多年未占一分良田。但是由于存在“一户多宅”和大量废弃禽畜舍问题,村里尚有15户村民无宅基地建房。多年来,村里邻里之间因宅基地产生了很多矛盾纠纷,甚至还发生过因宅基地问题引发的打架事件。
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后,下一步就是针对各个问题,寻求破解之道。要改变久拖未决的宅基地问题,让蓝田宋家村更加美丽、文明,让村风村貌再上一个台阶,余江县正在逐渐铺开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确让宋志强发现了极为有利的契机。
通过对宅改政策的学习领会,宋志强以及村民事务理事会经过多轮讨论,为蓝田宋家村的宅改设定了以下几项任务:
一是根据余江县制定的宅基地改革制度,建立和完善本村的村民事务理事会;二是制定村庄规划,酝酿制定本村实施办法,开展宅基地调查摸底、公示;三是将废弃的猪牛栏、露天厕所等附属房和“一户多宅”“多户一宅” 进行无偿、有偿退出;四是进行土地平整,建设集体杂物间和猪牛栏,进行村庄绿化、美化,安排农民建房用地,开展路面拓宽,建设“感恩广场”和村文化活动中心,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健全村规民约固化制度。
提升村风村貌的良好愿望,在现实中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认同。蓝田宋家村宅改四项任务中,完善本村村民事务理事会、开展宅基地调查摸底公示很快就完成了,宋志强接下来碰上的最大、最让他头痛的问题,是许多村民对宅改不理解。“一户多宅”以及空心房和废弃的猪牛栏,都是多年延续下来的,在村民认识里,即便没人住的就要倒塌的空心房,也是自己的产业,空在那里、烂在那里可以,但若要拆掉它们,却是万万不行的。村里有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所住的老房子属于多宅,得知要按宅改规定拆掉后,声称谁要敢拆她就死在老房子里。宋志强前前后后做了她20多次思想工作,最后请出了她在厦门工作的儿子,工作才算完全做通。
这样的情况,在余江县宅改第一阶段41个自然村试点的时候就经常发生,而且在随后的宅改中也还不断出现。对此,如何在宅改中凝聚合力,让大家广泛参与宅改,成为宋志强在蓝田宋家村推进宅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借鉴前期41个自然村的试点经验,宋志强首先在宅改的宣传发动上下了大力气,并将宣传发动贯穿于宅改的始终。整个宅改过程中,蓝田宋家村召开村民大会、理事会、党员干部会等各种会议20余次,同时多形式地召开工作推进会、调度会。通过寄送、张贴《致村民朋友的一封信》及编制短信、微信进行宣传。自制宅基地改革宣传单500份,编制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画册480余份,刷写固定标语12条,设立宣传栏、公示墙6处,使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宣传发动是对宅改的有力铺垫,而在宋志强看来,宅改中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刁难都是可以理解的,真正的问题实际上是党员和干部怎么认识宅改、在宅改中怎么做。他认定,只要党员干部、村民事务理事会理事能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做不了的事。因此,以宋志强为理事长的蓝田宋家村民事务理事会的7名理事,在村里的宅改中责无旁贷地冲在了第一线,只要理事会成员中有人家里涉及“一户多宅”、空心房、废弃猪牛栏等宅改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毫无疑问都是带头先拆自己家的,从而在全村人面前树立了榜样和威信。也正是村民事务理事会各个理事能够正人先正己,理事会在村民自治中的主导地位空前强化,成为宅改最有力的推动力量。
在健全本村的宅改制度、规范宅改操作方面,按照余江县对宅改的工作机制要求,结合自己村子的实际情况,蓝田宋家村制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及户的界定办法》《宅基地有偿使用办法》《村规民约》《宅基地退出及流转办法》《农民建房管理审查细则》《宅基地分配方案》《村民事务理事会工作制度》《村庄规划执行办法》《村民事务理事会章程》等多项办法、方案及制度,并及时张榜公布,作为在村里推进宅改的政策依据。
为了在宅改中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宋志强和理事会对全村宅基地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把超占、多占面积的农户梳理并公布出来。根据村里制定的宅基地使用、退出的相关政策,实行无偿、有偿相结合的退出办法,对闲置废弃的猪牛栏、露天厕所等进行无偿退出,对18户“一户多宅”的房屋按照60元/平方米的标准进行有偿退出。为了解决村民因多宅拆除后出现的农机工具无处放置的问题,蓝田宋家村还根据村庄规划,建设了集体杂物间60多间、集体猪牛栏30多间,并以1600元每间的价格出租给本村村民。
宅改改变着村庄的风貌,宋志强等人的艰苦努力,也感动着蓝田宋家村人。村里一位叫宋和红的乡贤,在山东威海从事眼镜批发生意。人虽常年在外地,但一直把家乡挂在心上,对家乡的建设更是密切关注。
宋志强在村里搞宅改,宋和红当然注意到了,村里在宅改中取得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和进步,都让他分外欣喜。长期在外打拼、闯荡,使宋和红拥有了开阔的视野。他敏锐地认识到,宅改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使村子在村风村貌上焕然一新,更为蓝田宋家村今后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奠定了起飞的基础。因此对于村里的宅改,宋和红坚决支持。他多次往返威海和家乡,利用自己良好的声誉主动配合宋志强等村干部的工作。当得知村里清理了空心房和废弃猪牛栏,村貌得到显著改善,但后续美化建设缺乏资金支持的时候,他专程赶回村里,在之前捐资16万元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上,又捐资80万元为村里建设“感恩广场”,以实际行动感恩父老乡亲,感恩党的好政策。
为了让蓝田宋家村更加美丽、宜居、和谐,在大力保持原有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宋和红在村里又赠植桂花树420余棵,他的设想是,将蓝田宋家村打造成具有“一乡一品”特色的“桂花村”。
只要真心谋改革,付出的汗水、辛苦和所受的委屈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在宋志强等人的艰苦努力下,仅仅用两个多月时间,蓝田宋家村的宅改就圆满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影响村庄美观和布局的207个废弃禽畜舍无偿退出了,面积达6200余平方米;“一户多宅”的房屋也全部退出了,面积达2500余平方米。通过宅改,全村不仅重新回到“一户一宅”的法制轨道,而且退出的空地可以满足村庄未来10年建房用地需求。利用宅改退出的土地,村里重新安排了6户村民的建房用地,硬化村内道路800米,修整沟渠600米。同时以“吃、住、行、游、娱、购”为主,打造村史馆、农家乐等乡村特色产业,还利用全村112个闲置房间发展民宿,预计全年户均将增收2万元以上。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