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是为了不教
2025年11月02日
二、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思考能力不能替代,父母不能让孩子养成需要方法、父母马上给方法的习惯。
不过,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苦思冥想都得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得不到父母及时的支持和引导,长大后往往会有很强烈的无助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虽然很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可在潜意识中习惯性地认为别人帮不到自己,于是往往把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而非问题的解决上。
这些从小没有被引导过认真思考问题的孩子,到了10岁或者上初中前后,会感觉思考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因为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情绪对抗上,而非解决问题上。
所以,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帮助孩子建立思考的模式,从而逐渐放手。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解决问题需要自己全程把关,可能导致:希望孩子的成就是一碗水,父母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量,才能倒给他一碗;希望孩子的成就是一桶水,父母自己就要有一缸水的量;希望孩子成就一缸水的未来,父母大概就要成为一条小河……长此以往,孩子永远活在父母的庇护底下,生活中很难独立解决问题。
我们要做的不是让自己的智慧成为一条小河,而是让经验成为一个水龙头,让孩子所有的认知、潜能流经水龙头,源源不断地流向他该去的方向。
真正帮助和爱护孩子,不是让他依赖父母,一切由父母灌输、由父母包办。最好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让孩子拥有自我思考和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以及主动进取的心。
这就是所谓的“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