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预防,减少使用权威的风险
减少使用权威的风险的第六种措施:提前预防。
并非一定要等到问题出现时再做处理,问题出现的时候,如果孩子的情绪过于强烈,反而要滞后处理;而有些问题可以提前处理。
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问题突然降临时,方可从容面对。
比如,下周爷爷奶奶要来家里,如果担心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受到影响,就需要提前和孩子交流,做好预防工作:“爷爷奶奶下周要来了,我担心……”“你是怎么想的呢?”用这样的方式提前交流,也让孩子学会提前做准备。
孩子有了心理准备会让问题变得容易解决。
妈妈带4岁的女儿去超市,考虑到孩子可能想自己挑选东西,便规定了在超市买东西的范围。
参考表述
妈妈:“一会儿我要去超市,你是否愿意去?”
女儿:“我也要去!”
妈妈:“你有什么想要的东西吗?”
女儿:“我要薯片!”
妈妈:“还有呢?”
女儿:“没有了!”
妈妈:“我担心到时候你看到其他喜欢的东西就立刻要让妈妈买,怎么办?”
女儿(笑):“如果我特别喜欢,妈妈就买给我好了!”
妈妈:“呵呵,这对你倒是个好主意!不过,如果你一次性买太多的零食,我就不敢带你去超市了!”
女儿:“嗯,那这样吧,妈妈,再给我个选择的机会,两样东西吧!一袋薯片,一袋别的什么,行吗?”
妈妈:“好,同意!就这样定了,如果看到了你喜欢的东西,自己选择最想要的,剩下的我们下次再去买,怎么样?”
女儿:“好的,谢谢妈妈!”
点评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在商场里因为父母不给他买想要的东西而大声哭泣,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所以,不要等到了超市再说规则,要提前说好,这样也可以避免使用权威解决问题。
另外,案例中最后一句话“自己选择最想要的,剩下的我们下次再去买”,也表明一个态度:你想要什么东西,妈妈都愿意满足你,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人之所以出现选择困难,是因为对未来没有安全感和希望,于是什么也不想放弃。如果不敢选择,就无法提高自我承受力以及自我对外界需求的认知力。因此,建立孩子对未来的希望,就要给机会让他选择,并且局部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选择意识和承担意识。
8岁的儿子在吃饭时跑来跑去。
饭店大厅太大,万一儿子跑得太远,我担心他出安全问题。
以前我的做法都是使用权威命令孩子“不要跑了”,孩子坐一会儿,然后又跑;我不断寻找孩子、提醒孩子,但孩子照常乱跑。现场使用权威的效果并不好,于是我尝试提前预防。
妈妈:“今天吃饭的时间有点长,你感到没意思,所以总是跑来跑去?”
儿子:“是啊。”
妈妈:“你跑得太远,妈妈会担心你的安全。那下一次怎么做可以让我们一起吃饭,又不会让你在大人说话的时候觉得没意思,还可以确保你的安全呢?”
儿子:“带个小朋友和我玩就行了。”
妈妈:“这也是个办法啊!找个小朋友一起去。如果我们的客人中没有小朋友怎么办呢?”
儿子:“也可以找个有游乐场的地方,我吃完饭,你把我送过去,我自己和那里的小朋友玩!”
妈妈:“这个想法听起来也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儿子:“没有了。”
妈妈:“我还有个办法,你看怎么样——你可以带一些自己的玩具或者图书,在妈妈和别人谈话的时候你可以自己玩一会儿!”
儿子:“嗯,也可以!”
妈妈:“还有,如果你想在饭店里玩,妈妈可以和门口的工作人员打招呼,不让你出门,这样确保你在饭店里面是安全的,这个你接受吗?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让你出去,如果想出去的话,需要先和我打招呼,我可以陪你去,怎么样?”
儿子:“可以!”
妈妈:“那我们下次尝试这几种方式,看看效果如何,再进行调整好不好?”
儿子:“好!”
如果在问题发生之前就预防,是可以缓解或者避免使用权威的。
协商的效果越好,需要使用权威和处罚的次数就越少。重要的是,协商要同时满足孩子“无意识”的需要,而不只是简单强调父母的担心和控制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