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的情绪管理
孩子不仅会按照父母的指令去学习,还会模仿父母的情绪和行为。当父母的指令与情绪、行为相矛盾时,孩子会更在意父母情绪和行为的表现。
多数父母对于情绪的自我认知,往往是盲目的,无论是压制情绪还是大发雷霆,都跟随直觉和经验。
在生活中,你不小心丢了100元钱。只知道它好像落在某个曾经走过的地方,你会花200元的车费去把那100元钱找回来吗?
看起来没人会这样做。可是,相似的事情却在我们人生中不断发生:
对方不理解我们,就好比我们失去了100元钱。
事情发生了,不断地通过认证对错去批判对方的无理,去寻找那已经失去的100元钱,于是对方离得更远,我们的心情更糟。在此过程中我们失去了200元钱甚至更多。
如果我们接受失去100元钱,杜绝下次再发生的可能,那我们的失去就是有意义的,而未来的收获则是无限的。
学会管理情绪,学习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分析事情发生的过程,不是为了谈论对错,而是为了在未来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
家庭系统排列大师海宁格曾经有个形象的比喻:当我们错过了一列已经开出的火车,大部分人的内心都会随着火车狂奔,想要赶上去,却忘记了在站台上已经停靠了下一趟火车。
对于我们来说,是抓住已经产生的问题不放,还是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然后接受过程中所有的感受,从中找到最终的需要——就如同确定是要赶上已经开出的火车,还是要到达目的地。
如果父母可以清晰地知道要做的事情,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明白如何了解和配合父母。
学会情绪管理的重要方法就是延迟和满足。延迟,是为了从容和满足,二者并不对立。
如果没有延迟,当下急匆匆选择的方式可能会让问题变得严重。就好比,当一个人任由直觉和过往的经验带领自我去追赶火车,追到一半火车走远了,前后不着站,想要重新选择的话,要么回到原来的站台,要么去下一个站台,这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人的一生存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婴儿诞生的时候,必须让他哭出来,学会呼气;当一个人老去,一口气吸不上来,就离开了人世。人和外界的关系在接收和付出之间,就好比这一呼一吸。
人要学会呼气——付出,才可能走入人群,健康发展;人也要不断吸气——接受,才可能存活和成长。
那些长期压抑情感需求的人,就好比慢慢不会吸气了,心慢慢地死去了,失去了感知快乐的能力。
而那些单纯随着情绪起舞,要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的人,则像长不大的孩子,无法融入人群之中,即便身在闹市,依然满心的孤独,无法排遣内心的空虚。
综上所述,情绪管理的过程分为以下两点:
一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接纳自己产生的所有情绪,允许它自然流过,并从中了解真实的内在。
快乐和不快乐都有存在的价值:从快乐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从不快乐中看到自己不想要的,从而再找到自己想要的。“菩提烦恼本是一”就是这个含义。
二是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调整沟通和协调的方式,做出更加成熟的行为。
人为自己的快乐和不快乐负责,因此我们需要为如何让别人理解自己负责。同时,人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需要在人群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因此人需要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让他人来理解和帮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