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处罚结果看待处罚

二、从处罚结果看待处罚

(1)处罚可以暂时控制不良行为,但对孩子来说,即便接受了处罚也经常陷入不知所措的惶恐中,因为他们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补救自己的行为,如果再发生同样的事件,还是不知道如何承担责任。

(2)过于严重的处罚会改变孩子对自我负责这一良好动机,他们会失去自我判断能力,而有意去和处罚的伤害抗衡,这表现在他们会更加小心和巧妙地掩盖这些行为以及造成的后果,从而不再诚实和负责任。

(3)随着年龄、承受力、社会阅历的增长,孩子对处罚的免疫力不断增强,处罚会让孩子伪装自己的需要以逃避惩罚,而不是面对问题,这样处罚的效果会大大减弱。如果父母还想用处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必然需要加重处罚,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4)处罚可能让孩子把焦点放在父母不高兴的情绪上,而不是放在问题本身,于是他们行动的变化就是为了哄父母高兴。

有位妈妈来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谈到夫妻教育观念和孩子行为之间的关系时,告诉我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爸爸让孩子在做错事之后面壁思过。当孩子面壁结束,妈妈问孩子:“刚才你都总结了什么?”

7岁的孩子回答说:“我知道了,爸爸刚才生气了!”

这位妈妈在给我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无奈之下也是哭笑不得。

所以,其后果是,孩子会形成对父母处罚依赖的情况:爸爸妈妈没有不舒服,那就没有问题了。

结果父母变成了孩子的“监督员”,不监督的话,孩子就不会在意问题,这样父母会非常辛苦,无法使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监督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会更感觉到力不从心。

当孩子因为在意父母的情绪而做改变时,一旦孩子对与父母的关系感到失望,他们可能会完全放弃改变,甚至走向对立。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在和他人的人际关系中也会重复同样的模式。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过重的处罚也会极大地伤害亲子关系。

那么,是不是处罚就完全不能用了呢?不是的,最重要的是度的把握。过度的处罚一定会让孩子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适当的处罚会让孩子更好地知道行为的尺度,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