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不是威胁,更不是唯一的方法

第四节 处罚不是威胁,更不是唯一的方法

12岁的儿子写作业磨磨蹭蹭。

不恰当表述

妈妈:“如果你今天不把作业写完,妈妈就取消给你买手机的计划,那是你自己没有努力。”

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和买手机有什么关系?你是故意找借口不想买给我。”

妈妈:“本来是说好买手机的,但是你这个事情做不完,就不能给你买……”

孩子:“为什么这样?你就是不想给我买手机!”

妈妈:“那你就等着吧!”

孩子:“妈妈,你已经答应我的,手机是不能不买的!”

(不恰当的处罚把话题转移到手机,而不在写作业本身,沟通失败。)

参考表述 1

妈妈:“后天就要上学了,如果你没有完成作业,明天只能继续写作业。如果是这样,明天就没有时间去动物园游玩了。”

孩子:“哦,我知道了,我今天就把作业写完!”

点评

(1)处罚≠威胁。

如果父母经常使用要挟的方式,会让孩子感觉非常愤怒。在这里,父母提出的建议和孩子的行为没有必然联系,反而让孩子感觉受胁迫,把注意力引向了被胁迫的事件上。

如果写作业和去动物园之间有了因果关系,孩子就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注意力始终在写作业这件事情上。

不能因为“你没有满足我这个,我就不满足你那个”,这是报复,而不是沟通。胁迫只会让问题恶化,得不到解决。

从这点来说,选择处罚内容,和使用权威时的补偿内容遵循同一个原则——承担同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避免把几个问题混在一起。避免孩子因某件事情犯错,而父母却因自己的情绪临时强行取消其他已经确认的事情。

当然,如果事先协商好的共同协定就另当别论了。

(2)两次表述中还有个区别:在“参考表述1”中,妈妈把影响清楚地表达出来了,而“不恰当表述”中只有简单的处罚,让孩子觉得“写作业是我的事情,为什么要由你来决定?”。

(3)使用权威的方法:一定是孩子能够做到,父母也能够做到的。

有父母说:“你再看电视超过20分钟,就一个星期不准看电视!”因为孩子是被迫的,如果父母没有监督,这种解决方案是难以执行的。父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经常这样做的话,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会降低。

参考表述 2

妈妈:“我希望你今晚可以完成所有作业,这样我们明天就可以放心地游玩了。我们好久没有一家人出去好好玩了,所以我已经为明天做了很多的准备,希望你可以让妈妈的愿望实现啊!”

孩子:“哦,太好了,我会的,妈妈!”

点评

用“希望孩子可以做到……”,替代“做不到就会……”,让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所以,换个角度,很多问题完全可以不使用处罚来解决。

在世界有名的洛克菲勒家族中,没有处罚只有激励,“孩子做到什么,就可以获得什么”,于是孩子就会往前跑,而不是害怕后面的处罚而往前逃。同样是跑,一个充满了希望和成就,一个充满了担心和不信任。

处罚并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方法。建议式表述如果运用得当,可以避免用处罚的方式解决问题。一个射手在瞄准靶心的时候射击,想着“正中靶心”或“不要射到靶外”,后者成功的概率更大。

不同的处罚和应对方式取决于父母当下的价值观。还是那句话,父母的思维角度越开阔,内心越宽广、柔和,就拥有越多的方式面对孩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