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绪决堤之外看到真实的自我
2025年11月02日
第二节 在情绪决堤之外看到真实的自我
延迟、满足的过程中,父母同样需要舒缓情绪。
在《戒掉爱中的伤害:只需倾听,别插手!》一书中,我介绍了情绪的分类以及各种情绪存在的价值:各种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对我们都是有帮助的。
快乐是一种主动进取和共同分享的能量。
愤怒是一种保护自我尊严和界限的能量。
哀伤是一种慈悲、体恤他人、深度思考和结束的能量。
恐惧是一种保护自我生命安全的能量。
既然喜、怒、哀、惧等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对个人是有帮助的,为什么又总是有人说“情绪如洪水猛兽”?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其一,跟情绪的表现方式有关。不恰当的表现方式,自然会让周围的人不认同。比如,孩子的同桌没有经过允许就把孩子的橡皮擦拿走了,孩子很愤怒,这种情绪本身没有错。然而,用什么样的方式使他发泄情绪呢?这就涉及情绪管理了。是把同桌打一顿拿回橡皮擦,还是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他拿回来?或是自己告诉同桌:“我要收回我的橡皮擦了,你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就拿走了我的橡皮擦,让我在需要用的时候,不能及时地找到,这让我很生气。如果你下次要用,必须事先征得我的同意。”
显然,第一种呈现情绪的方式不能让人接受,后两种呈现情绪的方式则容易让人理解。
其二,跟表现的程度有关。有时情绪来得凶猛,当事人的感受非常激烈,以致不能理智地控制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决堤”。在情绪决堤状况下的行为,往往让别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所以,真正不能让人接受的不是情绪本身,而是情绪之后的行为。只要我们能够了解情绪决堤的真正原因,再适当地调整行为,情绪就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了解自己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