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第五节 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易中天说过一句话:“亲子教育中最可怕的就是励志教育。”意思是说,当我们在谈“励志”的时候,就已经提前否认了孩子拥有志向,再去培养他的志向,这本身就是一种不信任。

对易老师的话,我是比较认同的。父母需要做的是发现孩子的潜能,而不是创造孩子的潜能。

每个孩子都有努力向上的渴望,都想做得更好,从而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认同。然而,正如同样的石头在珠宝市场可能会被人争相抢购,在菜市场却无人问津一样,父母提供的信息平台不同,孩子拥有的价值观也不同。

我认为,“励志”的重点不在于培养孩子努力向上的心,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积极向上的心,只是需要用更合适的方法来引导。

父母的教育重点在于给予孩子更多知识和信息的平台,为孩子提供多种选择。

与其命令一个孩子改变,不如让他拥有改变的动机。

7岁的儿子晚上写作业

孩子已经连续写字一小时了,我觉得有几个字的笔画他没有写对。

不恰当表述

以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我就对他说:“这两个字怎么写的?笔画都错了!”

孩子一听就气坏了,把笔一扔不写了。

参考表述

这一次我看时间都已过去一小时了,孩子看起来也比较累,对于要不要提出我的想法,我心里有些矛盾,最后还是决定尝试一下。

妈妈:“你觉得这几个字写得怎么样? ”

孩子:“很好啊!你觉得呢?”

妈妈:“你真的想听我的意见吗?”(确认孩子是否需要我的意见)

孩子笑嘻嘻地说:“是的。”

妈妈边比画边说:“那就谈点我的感觉,我感觉这几个字的笔画好像没有写对,你觉得呢? ”

孩子不高兴了:“哎呀,你又要让我重写。”

我停了一下接着说:“妈妈并不是非要你这么做,我只是说出了我的感受而已。当然,最后由你自己决定是继续练习,还是先休息,下次再练习。”

他坐在那里嘟囔,我在旁边静静等待他做出决定。

他深呼吸了几次,又拿起笔继续认真地写字。在这一刻我心里真的很佩服他能够调整心态……

20分钟后练习结束,我的丈夫端着牛奶过来了,我对丈夫说:“今天儿子真的很让我感动,写字写得脖子和手都酸疼了,而且中间有一次因为感觉非常累,差点想放弃了,但是最后还是坚持写完了。”然后,我转过头对孩子说:“宝贝,你今天这样坚持不懈地努力,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孩子非常高兴地说:“我明天还要写得更好。”

妈妈分享

孩子面对挫折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我原以为,如果不刻意提醒他犯的错误,他就会把错误不当一回事。而我现在知道了孩子也会考虑外界的因素,比如字要是练好了,老师会怎么看。

还有,我发现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娇气。当他生气和低头嘟囔的时候,我都很心疼,非常想说:“是不是太累了?如果太累了就别写了,休息吧。”但是我又想起不应该轻易替孩子做任何决定,尤其在他有困扰的时候不应该采取体谅式应对的方法,所以我就狠下心没说出来。结果他真的挺下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也许我以往使用的批评方式过于严厉,让他有点受不了,他才采用了逃跑和放弃的方式。当我的方式变化了,孩子也就改变了。父母真的不能轻易给孩子下定义。

点评

非常感谢这位妈妈的分享,有时候父母认为的未必就是对的。

的确,和孩子分享观点时,不应该直接代替孩子做决定。否则,孩子会形成依赖性思维方式,只要有问题就来问父母,一旦出现了大家都不想看到的结果,孩子可能会抱怨父母:“都是你们让我这样做的,看把我害成什么样子了。”

父母要尽量让孩子为自己做决定,而不是代替孩子做决定。责任与权利是一体的,当孩子有了选择的权利,他就必然会对选择负责任。

父母可以经常使用下面的语句: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不过最后还是要你自己来决定。”

“我的经验是这样的……如果你来做,可以借鉴哪个部分?”

“如果是我可能会……但是不知道你感觉怎么样?”

当父母表达“这是我的想法,供你参考”,而不是说“你必须按照我的想法来做”时,孩子就不会有被控制的感觉,便会更愿意考虑父母的意见。

如果孩子按照你的建议做了调整,别忘了肯定他做的改变。尤其应该和别人分享他的改变。

妈妈和13岁的女儿总结英语学习经验。

孩子觉得英语考试成绩达到中等水平就可以了,不愿意花太多心思背单词。

不恰当表述

妈妈:“你现在就考成这个水平,以后功课多了,词汇量积累不够,你可能考不及格呀。”

孩子可能的反应:妈妈总看扁我,不认同我。

参考表述

妈妈:“在我的经验中,刚学英语时,只是背背单词,以后加上句型变换和阅读理解方面的内容,学习量就会增加;如果在学习英语的早期多注意词汇的积累,以后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难点的学习上,这样以后的学习就不会过分紧张了。”

孩子:“哦,原来以后还有更多要学习的内容啊。我原以为学习英语就是背单词、学对话呢。现在我知道了,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背单词的。”

点评

要让孩子调整不恰当的行为,不能采用简单批评的方式,而要告诉他为什么应该调整自己的行为。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愿意改变,只是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让他改变,当他了解原因以及不恰当行为的实际影响时,改变的动力就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