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的求大同、存小异
下面一起来看看民主协商矛盾问题的谈话步骤:


要注意:
(1)界定问题或者探讨方法时,都要先摆明孩子的观点,再提出父母的观点。因为父母比孩子更强大,先呈现孩子的问题和观点,能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
不论孩子提出何种观点、想法和方法,父母都应尽量避免直接否认,而应该说:“哦,原来你的问题是这样的!”“嗯,这也是一种解决方法,还有没有更多的方法?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
(2)选择解决方法的时候,不要强调“那就必须按照这个方法来做”,而是说:“那我们先尝试着这样来做,如果出现问题,记得及时告诉我,我们一起解决。”
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孩子需要时间思考和验证他的想法;二是选择解决方法时,孩子有可能过于乐观或欠缺考虑,方法实施起来未必会顺利。
当然,有些情况必须有适当的强制性。
(3)在每一次冲突和平解决之后,进行总结,适当地庆祝,会更有利于下一次冲突的和平解决。
(4)总结时要注意,如果方法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影响方法的顺利实施,需要在总结后重新从第一步开始,进入新一轮协商的流程。
这个方法不仅适合父母单独和孩子交流、制订共同的约定和规则,也适合家庭中多人参与,如分配周末的家务活动等。
其实,上述谈话过程和企业管理中的“头脑风暴”以及商业谈判技巧的步骤几乎相同,只是父母很少把它应用到家人和孩子身上。
事实上,许多父母经常在团队管理和营销管理中学习各种处事技巧,对家庭却缺乏必要的经营和管理,很多时候都是任由自己根据临时喜好以及对事物表象的简单判断来解决问题,导致家庭沟通难以继续。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需要用心经营,因为亲密的关系没有过多的防备,因此更加敏感,一旦有了矛盾,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和伤害就会更大。
所以,为了爱家人,也为了爱自己,家庭中的任何关系都需要用心经营。
我有段时间下班之后很累,回到家只想看看电视和书,可5岁的儿子总是干扰我,要么爬到我的膝盖上,要么把书丢开。
不恰当表述
爸爸:“爸爸好累,需要休息一会儿,不要调皮了!”
头两次还有用,说了几次孩子还是继续干扰我。我终于不耐烦了,伸手打了他。自此以后,孩子哭,老婆怨,我心烦。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
参考表述
有一天,孩子又来打扰我。
爸爸:“你很想和爸爸玩?”
儿子:“嗯!”
爸爸:“可是我们现在遇到问题了。你希望我回家陪你玩,爸爸也很愿意,但是我刚下班回来很累,想看会儿书放松一下,那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
儿子:“我知道了,你和我玩!”
爸爸:“这是一个解决的方法,但是会让我不高兴!”
儿子长时间不出声。
爸爸:“我先把书看完,这样我也休息好了,可以陪你玩了,怎么样?”
儿子:“不行!你总是不回来!”
爸爸:“你觉得爸爸最近总是很忙、不在家,所以一旦在家,你就很想和爸爸待在一起是吗?”
儿子:“是的,爸爸。”
爸爸:“哦,爸爸的儿子爱爸爸,爸爸真幸福!”(抱住儿子)
儿子大笑。
爸爸:“看来爸爸忽略你了,那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爸爸每个星期日花两个小时单独和你玩,玩什么由你来决定好不好?”
儿子:“哈哈,太好啦!”
爸爸:“但是如果有特殊情况,你可以视情况再和爸爸商量吗?”
儿子:“可以。”
爸爸:“那以后下班回家,我可以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吗?”
儿子:“可以。”
爸爸:“那好,以后爸爸休息的时候,也需要你照顾一下我,不要让别人来打扰我好吗?”
儿子使劲点头。
一段时间之后,我太太告诉我,有一天儿子对她说:“现在不要去吵爸爸,这是他的休息时间!”
爸爸分享
我在单位管理下属没问题,可在家里就是拿这几岁的孩子没办法。下班只要想起家里乱哄哄的,就不想回家,找各种借口晚回家。时间长了,这种有家不能回的滋味真让人纠结,不知道一天到晚忙来忙去是为了什么。
学习之后,我有心尝试一下,发现了我以往思维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当我光想着自己要休息的时候,孩子就很难满足我。当我能听听孩子的想法并且局部满足他时,他就愿意满足我。
(2)表面上看,我不回家能让那个矛盾消失,可我并没有真正轻松。其实只有面对它、解决它,矛盾才可能真正消失。这让我学会了不逃避。
点评
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感觉,不知道该怎样跟孩子对话。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先是爸爸们会有这种感觉,而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妈妈们也开始有类似的感觉了。
“我在单位与同事相处,比跟孩子打交道容易多了。”经常有父母这样对我感慨。
的确,和孩子的相处过程让很多父母觉得困惑,但是我更想说,如果父母有机会通过爱孩子,不再去逃避自我的问题,敢于面对自己的需要,从而有机会真正深入地了解自己,这样的父母是幸福的。
在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到:
(1)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只看到自己的问题而忽略孩子的问题。
实际上,当5岁的孩子不断爬到爸爸的腿上打扰他看书的时候,说明孩子有需求没有被满足。孩子的需求是爸爸陪他玩。
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会有非常明显的行为:当父母跟他说话的时候,他会马上反驳,不听父母说话——因为他已经开始不舒服了。
这时,父母需要停下来,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去听孩子说话。当孩子的问题解决后,孩子就会更容易满足父母的需求。当然,如果父母认为自己的问题更加重要,可以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
案例中的爸爸以往的方式就是先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让孩子退让一两次可以,总是让孩子退让就比较困难了。所以,这种方式用过几次之后又出现了新问题,这时父母就需要停下来看看孩子的需求了。
如果父母总是只看到自己的需求,而看不到孩子的需求,总要孩子来满足自己是很困难的事情;反过来,如果父母总是只看到孩子的需求,而看不到自己的需求,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莫名地焦躁,还经常找不到原因。
所以,在亲子关系中,我们要留一只眼看自己,留一只眼看对方。
(2)共赢是局部满足。求大同、存小异并非指全部满足,还有一部分要延迟满足。要么我今天满足孩子,孩子下次满足我;要么这次孩子满足我,下次我也要主动为他考虑。
(3)在确认方案的同时,记得再次明确彼此需要做的事情。“那以后下班回家,我可以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吗?”“以后爸爸休息的时候,也需要你照顾一下我,不要让别人来打扰我好吗?”这就是在确认孩子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