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孩子行为的同时,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一、批评孩子行为的同时,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17岁的女儿很晚才回家。

不恰当表述

妈妈:“你再这么晚回来,就再也别回来了。”

孩子可能的反应:妈妈不是真的不让我回来,只是生气了。只要让她不生气就好了。(或者:她觉得我总是让她担心,给她惹麻烦,甚至不想看到我。)

参考表述

妈妈:“当你很晚还没有回来的时候,我很担心,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下次如果你很晚才能回来,希望你打电话告诉我原因,这样我心里就有数了,好吗?”

孩子可能的反应:妈妈想知道我是否安全,我如果很晚才能回家,应该提前告诉妈妈。

点评

妈妈明明希望孩子安全回家,却要把她推出门外。用拒绝的方式来说“要”,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有时,孩子会想:“既然我这样惹妈妈不舒服,如果我真的不回来,也许可以让我妈眼不见心不烦!”虽然孩子的逻辑有些古怪,但她可能就是这样想的。

发脾气是无法让孩子真正知道父母的感受和需要的。孩子只看到了父母在生气,没有了解父母的需要。

除了告诉孩子父母的担心,也要告诉孩子如何让父母不担心,重点要放在“如何不担心”上,让孩子不仅看到问题,还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孩子既看到了父母对其行为的担心,又看到了父母的担心背后的爱。

因此,父母在说“我不舒服”的同时,要搞清楚“我需要”什么,我需要别人怎么做。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易做到。

一个人很容易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容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让别人配合自己就更难了。所以在说担心之前,先想想这个担心是为了什么,我要的到底是什么,我要的到底是不是我现在所想的。

经常用这种谈话模式来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形成面对问题的习惯:产生问题的时候,不但要看到问题,更要注重解决问题。

12岁的儿子在学校打架

老师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孩子回来后我先使用了倾听技巧,了解到是同学先把孩子的书包弄破了。

参考表述

妈妈:“书包被扯破了,你当然很生气,所以你打了他。我理解你的生气。但是打人这种方式不可取。我希望你先告诉他你有多生气,然后告诉他怎么做你会接受。”

点评

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先表达出对其所处环境的了解,再引导其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妈妈检查9岁的女儿写的作文时,发现了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不恰当表述

妈妈:“我觉得你的作文里面有很多错别字,而且主题思想不怎么明确。”

参考表述

妈妈:“我觉得你的作文大部分都已经很好了,要是注意把字都写对,然后再找几个生动的故事来点明主题就非常完美了。”

点评

“如果……就更好了”,这样的句式可以避免孩子把注意力放在错误上。首先肯定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再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做分析是真正在帮助自己。

前面说过,父母要避免过多的担心。与其过多地担心,不如给孩子更多的指引。中国从来都不缺分析家和点评家,但是孩子的成长更需要引导和支持。这样的引导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和他在共同想办法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因而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