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整体原则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 的鱼。
其中,一个人选择了一篓鱼,另一个人选择了一根渔竿,然后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在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没几天,就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渔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向海边走去,可他还没有看到海洋,最后一点力气就使完了,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饿死了。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渔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寻找大海。
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艰辛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以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精力是有限的。合作和分享,会产生个人力量达不到的结果。
周末一家人想看电影,父母想看《集结号》,孩子想看《阿童木》。
这种情况,在家庭中经常出现,解决的方案大致有以下 几种:
(1)说服孩子和父母去看《集结号》。
(2)放弃父母的想法,陪孩子去看《阿童木》。
(3)到了影院,各看各的电影,看完后到门口集合。
(4)一起连续看完这两部影片。
(5)这一次父母陪孩子看《阿童木》,约定下次孩子陪父母看《集结号》。
(6)这次孩子陪父母看《集结号》,约定下次父母陪孩子看《阿童木》。
点评
方案(1),这是一个典型的“我说了算”“你输我赢”的模式。
方案(2),经常发生在愿意为孩子牺牲自我利益的父母身上,所用的方式是“你赢我输”的模式。
方案(3),看起来大家想看电影的需要都满足了,实际上却缺少了亲子间的陪伴。
以上三种方案偶尔使用是可以的,如果长期使用会出现亲子关系的不和谐或者冷漠。
协商共赢在解决问题时更注重关系的建立,希望父母们更多采用方案(4)、方案(5)和方案(6)。
方案(4),同时满足了大家的需要,父母和孩子喜欢的影片都看了,而且是共同分享和参与。
方案(5)和方案(6),当双方的需求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全部满足时,可以进行局部满足和分阶段解决,一个阶段解决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比如方案(5),这个周末先满足孩子看《阿童木》的需要和与父母相处的需要,下个周末再满足父母看《集结号》的需要,用延迟满足来解决局部的问题。
这就是协商共赢的整体原则。
协商共赢的整体原则包括两部分内容:
(1)解决问题时,以关系为核心,以互助合作代替独立竞争。
(2)当单次不能总体解决问题时,可以在一定时间跨度内总体解决问题。
这一次父母让着孩子,而下一次孩子让着父母,这样关系才可以有进有退,彼此的情感是流动的。
如何看待父母和孩子的需求满足以及亲子关系呢?下面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吧。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可以看作一个人的两条腿,父母为左腿,孩子为右腿。
如果左腿没有得到右腿的认同和配合就要自己前进,后面拖着右腿,那么这个人就容易跌倒。这代表父母总是坚持己见,不理会孩子的感受,这样的关系是很难维系的。
如果左腿得到右腿的认同,但是右腿并没有行动,那么这个人可以单脚跳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会摔倒。这代表有时孩子依靠父母,自己不成长,这样的关系也走不长远。
两条腿如果要同进退,只有双脚离地式跳跃,这样跳不会摔倒,但前进的距离有限。这代表关系中的父母和孩子同进同出,要求彼此的所有想法和做法都一样,这种共存的状态可以前进,不过前进的距离有限。
当两条腿完全平衡时,人就可以长时间平稳地站立,不过人的状态是静止的。这代表关系是平等的,但没有交流、支持和改进,这是关系的休息和整顿状态。这时的站立和休息,也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时间过长,就会麻木和无聊。
当左腿能够在得到右腿的支持时抬起来并制造一种不平衡,然后向前迈步、落地形成一种新的平衡,然后左腿支持右腿抬起来,制造新的不平衡,接着右腿向前迈步、落地,形成新的平衡……在这种不平衡、平衡循环中,这个人就走起来了。两条腿配合得越默契,人就会走得越远。
这个过程代表着一段长远前进状态的关系,有时需要我让着你、下一次我需要你来让着我,在不平衡、平衡的交替中,确保整体的平衡,关系就可以不断前进。
“跑、走、立”混合使用,使关系得以平稳发展。如何混合使用“跑、走、立”呢?方法是当遇到多个问题的时候,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一个阶段解决一个重点问题。
有时,即使父母清晰了解对孩子不满意的原因,也要问问自己,是否同时有多种原因。比如,孩子早上起床应该快点,写作业应该自觉点,晚上需要收拾好东西,要早点睡觉,少看电视,少玩游戏,星期天要学着帮忙做家务……
同时阐明多个问题,就会变成唠叨,唠叨让孩子分不清重点,同时分散了注意力。孩子又不知道父母到底要让他先做什么,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孩子感觉父母对他的各种行为都有不满,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而且,同时提出多个问题让孩子解决,会增加他的压力,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反过来又给父母培养孩子增加了压力。
所以,当父母有较多的需要时,适当地问问自己,可不可以分阶段解决?第一个阶段重点解决父母和孩子的一两个问题,如果确定,那么在此期间父母就必须允许自己对于其他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这里,父母是主动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父母没有忘记或者不解决问题,而是有意识地将问题放一放,再有策略性地去解决它。所以,即便是孩子在其他问题上把父母逼急了,父母也要尝试控制自己,延迟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不被事件本身所牵绊,有计划地培养孩子。总之,协商共赢不建议父母轻易地做牺牲,只是有些局部的利益需要延迟满足。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不太牢固,或曾经受损过,应考虑先解决孩子的问题,再解决父母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当孩子的需求满足了,就容易配合父母的需要。
当然,最后的排序,还要根据每个父母当下的具体情况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