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冰山下的原生情绪
情绪冰山上表露出来的愤怒,被称为派生情绪。派生情绪并不仅仅来自当下的事件,更多来自长时间大量事件的不断积累。
在派生情绪产生之前,由于具体问题(他人行为的直接结果)而产生的情绪,被称为原生情绪,它属于情绪冰山行为线下的情绪,如下图所示:

举个原生情绪的例子。一个孩子的苹果被别人抢走了,他会很愤怒地想要拿回来,如果他拿回了这个苹果,并且得到了对方的道歉,那么这种愤怒很快就消失了,他还是能和对方做好朋友。
如果当时的愤怒没有妥善处理,就会积压下来。对于大人来说,即便苹果要了回来,对方也道歉了,仍然很难把针对对方的情绪消解掉,因为大人的情绪中隐藏了太多的派生情绪,它不仅来自当下的事件,还受以往个人经历的影响。因此,派生情绪的表露,难以获得他人的理解。
派生情绪和原生情绪的区别在于:
(1)针对的对象不同。原生情绪针对事情而产生,当事情结束了,情绪就结束了;派生情绪总是针对人,当事情结束了,却还遗留着对他人的“失望”。
(2)表现的程度不同。原生情绪比较温和,易于消解,这些情绪有难过、生气、害怕、尴尬、委屈等;而类似厌烦、讨厌、恼怒、抓狂、憎恨、狂怒、无助、狂喜等情绪都属于派生情绪,这些复杂的情绪使得问题不容易被解决,而且将继续存在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当父母对孩子的批评过于激烈时,其中往往包含隐藏的派生情绪。
(3)表现的形式不同。原生情绪让人感觉真诚,而派生情绪容易产生抱怨和转移,让他人莫名其妙地感觉不舒服。
由派生情绪产生的派生感受,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是用抱怨来回避表达需要。比如,“你总是忽略我的感受,也不在乎我在想什么!”这样的表述会让对方产生被攻击的感觉。
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转移。比如,父母平常看到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虽然有些不满,也不会特别在意,但是受某件事情刺激时看什么都不太顺眼,这时看到孩子没有写功课,而在那里吃零食,是否会更加烦躁呢?表面上看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让父母不舒服,实际上是因为情绪中有很多来自其他方面的转移。
又如,丈夫和妻子最近在闹矛盾。妻子偷偷给她的妈妈零花钱,却没有给公公婆婆。丈夫感觉妻子没有足够重视自己的父母。而这时,孩子和爷爷之间发生了矛盾,对着爷爷大声地喊叫,然后跑到妈妈那里大哭。丈夫对孩子非常生气,除了因为孩子对爷爷说话的方式不礼貌,更多的还是对妻子的不满意,以及担心妻子带着孩子疏远爷爷奶奶。
孩子对爷爷说话的方式不礼貌并不是一次两次的问题,如果丈夫这一次尤其生气,就是累积了很多的派生情绪在里面,这样一来,丈夫批评孩子的语气就会加重,导致孩子的反应也相应激烈。
过程中如果丈夫再说出类似“和你妈一样都不会体谅人”的话语,孩子又替母亲承接了一份情绪。
结果,孩子对爷爷说话的方式不礼貌这样一个行为问题,演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问题,更加难以处理。
因此,情绪针对谁,就要针对那人去解决,一旦转移了目标,就会让事情变得让人无法接受,使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4)解决问题的效果不同。原生情绪容易接受调解,问题解决了,情绪就舒缓了。派生情绪常常成为不行动、不解决问题的理由,而且会在每次遇到问题之后,继续累积更多的派生情绪,慢慢地在人的性格中生成很多的“愤怒炸弹”。这些炸弹是有触发开关的,只要有人碰到,就会爆炸;即使对方是无意的,我们也同样愤怒不已,但早已不知生气的源头是什么了。
孩子有时会利用“开关原理”对待父母。他会用一些简单的方式,让父母的情绪炸弹爆炸,然后告诉父母“你真的莫名其妙”,这样他就可以达到一些目的。因此,有的父母会说:“现在的孩子太会玩心眼了!”“现在的孩子很会欺负人!”
综上所述,父母需要分清原生情绪和派生情绪,父母的表达越接近原生情绪,就越容易被孩子接受,引起共鸣,让孩子理解和接受父母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