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也需要被孩子理解
父母每天做家务,努力工作,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一周辛苦工作了五天,到了周末,还要陪着孩子逛公园,或者买学习用品和衣服,陪孩子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在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整宿地陪伴,整晚地担心,早上依然要起来给孩子准备早餐。父母为孩子付出很多,但很少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很少告诉孩子自己也需要被理解。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的眼中和心里都是孩子,却常常忽略自己。
于是,当孩子看着父母辛辛苦苦准备的午餐,皱着眉头、撇着嘴时,父母可能会说:“没什么好挑的,就这个东西,爱吃不吃!”这时,父母忽略了自己的付出被忽视的委屈。结果,孩子只看到了“爸爸妈妈真不拿我当回事”,却没有发现父母在背后所有的付出。
当孩子买零食、日用品,不看价格就买单时,父母可能会说:“你这样将来怎么管理自己的财物?”这时,父母忽略了自己的劳作和付出。结果,孩子只看到“爸妈就是不想给我买”,却没有看到父母希望孩子适当节俭的愿望。
父母希望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希望他顺利成长、优秀而快乐,可父母很少让孩子知道,这一切背后父母所付出的努力。
很多父母认为,照顾孩子是分内的事情,把自己的困难说给孩子听,孩子会过分担心父母。实际上,父母不对孩子说这些事情,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回馈和感恩的机会。
有些父母以为,为孩子做的一切不用说,说出来反而好像是对孩子斤斤计较。其实,往往就是这种想法造成了父母和孩子间的隔阂。
很多父母刻意不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辛苦,不想让孩子有太多牵挂,不想把自己的不快乐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产生负担。
只是,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因为父母与孩子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当产生冲突的时候,父母又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自己。这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心理。
心里有委屈不说出来,父母的脸色和表情会泄露内心的不满,如果不表达出来,反而让孩子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而当父母用不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时,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在排斥他。
父母应当用恰当的方式向孩子表达不满和批评,因为孩子如果发现自己的变化能够给父母带来宽慰,就会懂得从这些小事中照顾他人的感受。学习这样的表述方式,以后也能够用同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得到别人的理解,而非受到威胁后立即攻击他人。这对那些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示范。
我看到很多被定义为“自私、不体谅他人、不拿规则当回事”的孩子,当父母请求其帮助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极大的配合欲望和事后满足感。每个孩子生来都有帮助他人的心,只是有些父母没有及时给孩子机会。
当然,父母不能每次不高兴时,都要孩子来理解自己。
父母如何避免把自己的情绪凌驾于孩子之上,又能让孩子理解自己呢?需要做到三点:
(1)用合适的表述技巧邀请孩子了解自己的状况;
(2)用合适的表述技巧告诉孩子他怎么做可以帮助自己;
(3)了解自己内心的不满情绪中,哪些是可以通过和孩子沟通来解决的,哪些是该自己解决的。
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给孩子减少不必要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