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知道父母发生了什么,就能够更好地配合父母

二、当孩子知道父母发生了什么,就能够更好地配合父母

爸爸下班回家很疲惫,与5岁的女儿对话。

不恰当表述

爸爸下班回家心情很好,孩子过来和爸爸亲近,给爸爸表演节目,爸爸对她说:“嗯,真是个好孩子。”于是孩子了解到爸爸喜欢她唱歌、跳舞。过了两天,爸爸下班回家疲惫不堪,可是孩子继续为他唱歌、跳舞,爸爸说:“你怎么这么烦,说了让你别乱跳了,你还跳。”

孩子心里很矛盾,为什么大人的想法总是变化多端?一时喜欢我唱歌跳舞,一时又不喜欢,到底我怎样做才是个好孩子呢?

简单地评价“你是好孩子”或者“你不乖”“你让人心烦”,会让孩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参考表述

在孩子第一次表演的时候,爸爸可以说:“爸爸看到你这么美的歌舞表演,为你感到非常的骄傲!”(参考《戒掉爱中的伤害:只需倾听,别插手!》中的推进式表述技巧。)

在孩子第二次表演的时候,爸爸可以说:“谢谢你看到爸爸累了,想用你的节目来让爸爸放松。你这么关心爸爸,让爸爸很开心。只是爸爸最近连着几天都在熬夜,所以非常累,连看你表演的精力都没有了,想要先休息一会儿,谢谢你!”

点评

很多时候,父母自己累了,却在说孩子“烦人”,说他“错”了。

如果父母用“不好”“不应该”评判孩子的行为,却不说清楚评判的原因,孩子就只能看到父母的不高兴,却不知道父母为什么不高兴,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把感受和行为判断混为一谈,这是描述感受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行为判断让孩子感觉父母是在下定义、贴标签,在对话时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描述自己的感受则更容易让孩子理解和接受。两者的区别是,行为判断是针对孩子的行为来表述的,而感受表述是针对父母本人,表达出本人在当下事件中的情绪状况,比如喜、怒、哀、惧等。因此,表述的结果不再是“你不对”,而是“我不 舒服”。

因此,当爸爸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时,孩子会明白“哦,原来爸爸喜欢我唱歌、跳舞,但是累的时候他需要休息”。孩子清楚地了解到父母到底喜欢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她会知道“我唱歌和跳舞的时候是美的,只是在爸爸妈妈累的时候,他们没有精力看”。

这样,孩子就知道如何判断“好”和“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