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恰当的引导方式

第三节 不恰当的引导方式

不管是否有意,父母说出来的任何话,都是一种慢性“催眠”,让孩子朝着父母表述的情况发展。

孩子的某些问题行为,只要没养成习惯,偶尔发生几次也不是大问题。因为这是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就像刚长乳牙的孩子,抓住什么都想往嘴里放一样。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孩子刚刚接触外面的世界,总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进而模仿各种行为。

很多父母反映,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总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出现。比如,孩子第一次说脏话、随地吐痰等,很可能是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如果父母过于紧张,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当听到孩子说脏话,父母往往会很紧张,不管当时在做什么,都会立刻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于是孩子无意识地发现:“当我这样做的时候,爸爸妈妈会立刻关注我!”结果父母的教导反而成为一种刺激,让孩子记住用说脏话来吸引注意的方式。

我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有几次回家后会突然说一句粗话,我低着头没有任何回应。她先后说了三四句粗话,但是每句都只说过一次,不久后就遗忘了。

如果发现孩子有重复出现的不良行为,父母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发现孩子是有意为之,就需要采取措施来处理。比如,孩子出现吸烟、早恋、逃学等行为,父母就需要给予适度关注。大部分孩子的早期吸烟行为来自群体归属感的需要,周围有同学或者朋友这样做,如果自己不这样做,就会感觉被排斥。

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一些心理需求,适度干预,就可以很好地预防孩子后期不良习惯的养成。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引导非常重要。

在学习如何引导孩子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不恰当的引导方式。下面是几种父母在面对孩子不良行为时典型的不恰当引导方式。

1.夸大式指责

“你总是这样!”

孩子可能的反应:我总是怎么样了?我也不是每次都这样!

点评

“你总是这样”夸大了问题发生的频率,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不公平、不讲理的人。孩子无法与父母客观讨论事件,从而不愿意承担结果。

同时,双方有可能把争吵的重心转移到事件的轻重程度上,而非事件本身上。在争吵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因为这样的“干扰”,不知不觉忘掉或者转移了自己当初和孩子沟通的目的。

避免夸大式指责的方法:就事论事,不玩数字游戏,不牵扯出以往的其他事件。

2.贴标签、下定义

“你根本不知道关心父母、体谅父母!”

孩子可能的反应:我不是不关心父母的人!我到底哪里做错了,你给我扣这样的帽子?

点评

没有就事论事,而是“贴标签”。

当孩子做错事情,被贴上“坏蛋”“笨蛋”等不良标签时,只会增加他们的自卑、自贬和罪恶感。这种用贴标签和羞辱的方式来强迫孩子改变错误行为的做法弊大于利。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顶嘴”“叛逆”的行为就可能出现。

如果孩子仅仅这样表现,还不算糟糕,因为他至少还在与父母互动,努力争取能被父母理解;如果孩子连反抗的意念都没有了,那就严重了,因为他感觉“反正你都以为我是这样的人了,我就这样了”,反而丧失了改变的动力。

孩子不一定知道父母为什么说他“没有关心和体谅人”,是没有给父母倒水喝?是没有听见父母说话?还是自己忙于折纸玩?他并不确定父母到底觉得他哪里做得不好。

因此,父母过于主观地下定义、贴标签,不但无法和孩子探讨问题,而且会失去孩子的信任。

避免贴标签、下定义的方法:讲求客观,用行为和事实说话,这样更加有说服力(请看后文的“直述式表述”)。

3.有话反说

“吃了饭也不知道收拾桌子!”

孩子可能的反应:嘴上不耐烦地说“知道了”,行动上却没有任何变化。

点评

类似的情形还有,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父母对孩子说:“那你以后就不要吃饭算了!”看电视的时候希望孩子坐远点,父母反而说:“往前点,再往前点!”“再往前点你试试!”或者,看到孩子太晚回来,父母责备说:“你干脆不要回来了,住在外面算了!”

反着说话对孩子的杀伤力比“夸大式指责”还要严重。孩子只听到了“不收拾桌子”,而父母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又告诉他“你不收拾桌子是错的”,于是孩子会产生双重信息矛盾的困惑心理;而“往前点,再往前点”,容易让孩子产生对父母的恨意和逆反心理,觉得“你故意害我”。

父母说反话,让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和父母进行沟通,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听多反话的孩子容易烦躁,长大以后,做事情和做选择的时候会觉得很艰难,在一些关键点上,不能主动地抓住机会,因为他的内心总是有两种声音在说话。

当孩子觉得写作业有困难和压力的时候,如果父母告诉孩子“那你就别写了!”这种方法偶尔会有威慑的作用,但是长期使用,会让孩子在潜意识当中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学习。

避免有话反说的方法:沟通时尽量直接表达。

4.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你把我都给逼疯了!”

孩子可能的反应:好害怕!我真的一无是处。或者:我受不了了!别让我管你的事情!

点评

让孩子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不断被要求为父母的情绪负责的孩子,非常容易受父母的情绪影响,只要父母不高兴就认为是自己的错;他们的焦点会放在父母的感受上,而不是问题本身,当父母的情绪过去了,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依然会出现。

另外,孩子不断为父母承担情绪压力,当他觉得过于痛苦、不想再这样的时候,他可能会反弹到对立面去——不再愿意考虑父母的感受:“别和我说你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

父母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情绪?在第四堂课“如何做高情商的父母”中,会有进一步探讨。

5.简单给方法:命令和威胁

这是家庭当中普遍存在的两种方式。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可以适当使用,可如果用得太多,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反抗。

刚开始,由于父母的力量、形象都比孩子强大,孩子会因为害怕父母的权威而听取意见。但时间久了,如果孩子并不能清楚地知道父母这样做的原因,他们可能表面上顺从,心里却出现强烈抵触和逆反的情绪;或者表面答应,行动上却消极对抗。于是在父母眼中,孩子会变成“小时候都很乖,可到了十二三岁就开始叛逆、不听话”。

以上几种不恰当的引导方式用久了,会形成一种慢性“催眠”,也就是说,孩子会无意识地认同父母对自己的定义,这种定义会成为他潜意识意象的一部分。

比如,一个孩子学习滑旱冰,不论摔了多少次,他都相信只要不断练习就可以做得很好。然而,一个断定自己不会滑得好的孩子,就会不断搜集能够证明自己滑不好的信息,即便已经学会了,也会因为几次摔跤而认为自己没有学会,然后慢慢放弃。

慢性催眠往往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种下了某种预言,孩子就会按照这个预言不自觉地呈现相同的行为,而父母会在这种“轮回”当中越陷越深。

因此,父母需要多加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不仅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的规则,也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的爱。

只有感受到被爱,孩子才会更发自内心地爱父母、尊敬父母,真诚地接受父母给予的经验礼物,接过父母的接力棒,更加努力地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