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冰山下的原生情绪,引起孩子的共鸣
父母需要了解,自己的愤怒是因为孩子的某个行为产生的,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转移来的。从派生情绪了解背后的原生情绪。只要父母公平地对待孩子,孩子也不会故意让父母生气,只会更加体谅父母的处境。
很多时候,派生情绪来得非常快,以致父母首先感觉到的都是派生情绪,原生情绪则容易被忽略。
所以,这需要父母在情绪产生和行为产生之间有个时间差,以便于觉察。这就是延迟满足的意义。
和孩子说好周末去打球,可到了打球这天,孩子又突然说,因为其他的原因,不能照计划去打球了。
点评
父母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有些失望:“哎呀,好遗憾,不能去打球了,我有些失望。”在失望之后开始寻找办法解决问题,这是原生情绪的表现。这种表现会让孩子愿意理解父母,同时愿意承担“失约”的责任。
有的父母会因此非常懊恼和抓狂:“你为什么总是这样!”“每次我要去干什么的时候,你总是要出状况!”这种语言模式——“总是”“从来”“每次”——都是累积下来的经验。由于以前在其他事件上的许多次失败而产生一个经验:“我总是不顺利”“我总是不成功”“我总是不能如愿”。只要有事情突然改变,超出预设的范围,就能够触碰到这个经验的“按钮”,引爆内在的“情绪炸弹”,把情绪表现出来。
将这些派生情绪归咎于孩子,并发泄到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孩子也不愿意接受,甚至会远离父母。
情绪的出现,一部分是来自当下的事件,更多的部分来自以往的经验累积。
如果分清了这两部分情绪,让孩子只承担当下事件的那部分影响,事情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非常糟糕时,可以与自我对话:
“打球没去成,我知道这是一件小事而已,可我还是感觉非常烦,也许是我想起了以往的某些不好的感觉,我需要自己待一会,了解自己发生了什么,再和孩子谈。”
还可以说:“说好了打球,又没有去成。这件事让我想起以往很多次,我和其他人约定想做什么的时候,那个人总是会临时变卦。我心里那种说话不被重视的感觉又出现了,所以,我觉得很烦。”
接着,可以分析:“这个‘烦’源于我担心孩子不够重视我。同时我知道,今天的事情并不是孩子有意临时变卦,对我说话不重视。我现在好受多了。”
等心情平静后对孩子说:
“没有去打球很遗憾,我差一点以为你是有意不想和我打球!我希望下次可以提早做好安排,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这会让我感觉你是信守承诺的。”
假如,当时父母没有及时控制住情绪,对孩子发了脾气,那怎么办呢?可以在发完脾气之后,自省一下,事后与孩子沟通:
“今天没有打成球,我当时很生气。后来感觉到,也许我没有说清楚,我想说得更清楚点。我生气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没能去打球,而是因为以前很多次在确定好做某件事情之后,你会临时要求更改,这让我担心你不重视我说的话。”
这样一来,父母与孩子真正该谈的问题就不再是今天打球的事情,而是关于制定的计划如何按时做到的问题。当孩子听到了这样的话,就会了解父母发脾气的原因,从而做好准备来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孩子把水彩颜料弄翻了,爸爸气得大吼:“你看你搞得到处都是。”看着爸爸大发雷霆的样子,孩子吓得缩在角落里……
点评
如果爸爸此时能够察觉自己的情绪,可以延迟表达。在延迟的过程中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不高兴,这到底对我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我是否每一次对待这类事件都需要发这么大的脾气?”
“我是否仅仅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生气,是否还有其他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还有其他原因,是什么原因?”
“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是否真有那么大?”
“我因为孩子的行为产生的原生情绪是什么?”
通过上面的自问,能够让自己看到真相。
参考表述
爸爸:“这段时间我情绪不好,因为爸爸的工作出现了一些困难,所以爸爸需要花点时间去解决。”
爸爸:“爸爸需要你的配合,如果你可以把自己照顾好的话,爸爸就可以分出很多精力来工作。”
爸爸:“如果我说话过于严厉,请你谅解,你也可以提醒我。”
爸爸:“同时,我知道你不是故意把颜料弄翻的,只是弄翻了以后,如果没有人收拾,需要爸爸再花精力去收拾,这样爸爸的时间就更紧了。”
爸爸:“现在我们来谈谈你的水彩颜料怎么管理的问题。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怎样避免呢?”
孩子:“下次我要用颜料的时候,先把桌子清理一下,就不容易弄翻了。如果把桌子弄乱了,我自己立刻去清理。”
当父母找到派生情绪的来源,并将其和现实事件区分开来,就能更多地被理解,情绪也能得到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