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迟
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的,有对错的是表达情绪和处理事情的方式。
(1)情绪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带着情绪去处理问题,就会在情绪之外产生种种焦虑和紧张,使问题变得难以解决。一个人处在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中,是很难做出公正的判断和选择的。
吸血蝙蝠叮在野马脚上吸血,野马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结果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研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根本不足以致野马死亡,野马的死因主要还是暴跳和狂奔。
而河蚌的做法则不一样,一粒沙子进入河蚌体内,最后却变成了珍珠。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何不像河蚌那样,对于不如意的事情,先接纳再转化,使之为我们所用。如果像野马那样,一不如意就暴跳如雷,最终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
(2)当父母带着情绪表述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感觉不舒服或者被攻击,反而把焦点放在了自我辩解上。
另外,父母带着情绪去解读孩子的需要,很可能说出了父母的心里话,但在孩子看来,父母是在嘲讽他,这样会给双方沟通造成更大的阻碍。
妈妈指责孩子水桶没放好。
不恰当表述
妈妈:“我讨厌你把水桶放在这里,也不清洗,这么臭,难闻死了!”
孩子:“没有啊,我已经洗了。”(立刻辩解)
妈妈:“还说没有,这个是什么?谁放的?”
孩子:“反正不是我。”(跑开了)
很多的沟通就像这样,处于情绪中的妈妈只会指责孩子,后者忙着辩解,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被情绪裹挟着去和孩子谈对错。沟通的过程中,父母经常会因为中间突发的情绪而转移了谈话的主题。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要记得谈话主题。控制好情绪,为解决问题而谈话。
参考表述
(1)妈妈:“水桶如果没有及时清洗,味道会比较难闻。”
孩子:“好的,我知道了。”
(2)妈妈:“水桶很臭需要清洗一下,可是我现在忙着做饭,怎么办呢?”
孩子:“好的,我把它拿到一边去洗一下。”
我们往往以为,一定要把情绪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够引起对方足够的重视。但事实不见得总是这样。
(1)如果时间、场合不合适,父母的情绪一定要延迟表述。
在上述事件中,如果当时还有其他人在场,比如孩子的朋友、同学或其他大人,孩子可能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甚至可能跟父母对立起来。
尽量避免在人前批评孩子。孩子的自尊心还比较脆弱和敏感,对于父母在人前的批评容易产生抵触,甚至下意识地自我保护,这时父母调整孩子行为的效果一定是有限的或者失效的。而且,父母也会因为孩子的反应感觉难堪,让不舒服的感觉更加强烈,使矛盾激化。
所以,尽量选择单独的时间、地点和孩子谈问题,这对父母和孩子都有好处。尊重孩子的隐私,实际上也是给父母更大的调整和适应空间。
(2)也许父母并没有搞清楚这个事情有什么影响,只是感觉到了不舒服。
父母在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清楚地了解发生的事件及其真实的影响,仅仅知道自己不舒服了。这种情况下的沟通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这时,父母需要冷静地问问自己,刚才发生了什么让自己有这种感受,并找到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
对于父母来说,情绪是需要表达的,但作为成年人要学会延迟满足。情绪一上来,如果不能马上解决问题,就大发脾气,这是孩子式的心理反应。孩子如果要吃糖又不能立刻吃到的话,肯定会哭鼻子。
在特别生气的时候,要尝试着停下来对自己说:“我是有些生气了,但我不能随便发火。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放松一下……”
父母和孩子对待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成年人会延迟满足,在延迟的过程中在内心进行成熟的考虑,更好地了解事件对双方的影响。
国外一个专业的心理机构做了一个测试。
他们让一些孩子到一个房间里,房间的桌子上摆放着各种糖果。然后告诉这些孩子:如果选择在早上吃糖果的话,每次只能吃一颗;如果可以等到晚上再吃的话,就能够一次吃两颗。
当然,有的孩子等不及,在早上就吃了一颗,有的孩子则等到晚上吃了两颗。
在之后的跟踪记录中发现,那些能够等到晚上拿到两颗糖的孩子,14岁以后,在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成就远远大于那些因等不及而在早上就吃一颗糖的孩子。
父母的成熟表现在他们具有控制情绪、延迟满足的能力。要允许愤怒情绪的产生,但不允许破坏性行为的产生,从情绪到行动要有一个停顿和选择的机制。父母先学会延迟满足,孩子才有机会学会延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