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详细沟通
事后详细沟通,是减少使用权威的风险的第二种措施。
父母有时因形势所迫,必须立刻使用权威,可以在事后说清楚意图,为给孩子造成不好的感受道歉,并倾听他的述说。告诉孩子父母爱他,但爱只是动机,不代表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不代表孩子都必须接受。可以说:
“其实我们的目的都是让你更好。所以我们要一起努力来探索怎样可以让你更好。我们可能有一些做法让你不舒服,那么我们来谈一下,怎样可以既解决问题又让你更舒服。我们希望听听你的建议……如果你目前没有想出更好的方法,而我也没有想到更好的提议,那只有按照之前的方法先做,直到想出新的好方法。”
如果没有最后这一句,就变成了:“我爱你,所以你必须接受我所有的做法。”在孩子看来,爱成了父母控制他的一种方式,这会让孩子在接受父母的关心时,产生被控制和被剥夺的感觉。时间一长,孩子甚至会怀疑父母的出发点并不是让自己更好。
7岁的女儿早上不肯上学。
女儿在学期结束前几天起床晚了,担心老师批评,因此不想上学了。
当时我的处理方式:“上学没得说,不论多晚都要去。”
女儿哭着说:“你们不关心、不理解我,我都这个样子了,你们还不理解我。”(边说边去上学了)
晚上放学后,我把女儿单独叫到房间里来,和她谈话。
第一步,邀请孩子谈话。
妈妈:“今天顺利吗?”
女儿:“挺顺利的!”
妈妈:“早上你起床晚了,妈妈逼着你去上学了,心里是不是不舒服?”
孩子:“嗯!当时我有些不舒服,不过已经没事了!”
妈妈:“那妈妈也要和你谈谈这个问题,免得下次来不及解释。”
点评
许多父母看到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会不再谈及此事。事实上,即使事情已经过去了,如果当时不舒服的情绪没有及时舒缓,就会累积在潜意识中,到下一次类似事件发生时,以双倍的力量呈现出来。因此,即便事情暂时过去了,也需要把当时发生了什么弄清楚,这样在下一次类似事件中,孩子就会理解父母的行为。
第二步,道歉并表明好意和原则。
妈妈:“早上时间紧,妈妈来不及和你讲道理,当时逼着你去上学,你肯定会不舒服。我当时不得不这么做,让你不舒服了,我道歉。”
孩子:“没关系,妈妈。”
妈妈:“妈妈逼着你去上学,是因为妈妈觉得如果你担心被老师批评就一天不上学,那将来如果老师真的批评你了,你会怎么样?你会不会不敢去学校了?”
女儿(开始思考):“嗯……”
妈妈:“记住,妈妈可以理解你有不舒服的感受,但妈妈对你的做法有不同意见。学习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你需要学习各种本领,以便18岁以后照顾好自己。”
妈妈:“除非你违反了学校的规则,否则连老师都没有权利不让你到学校读书!如果你因为别人的眼光而放弃读书,那就是放弃了自己的权利!”
女儿:“这样啊!”
妈妈:“当然了!所以,上学是一件不可以动摇的事。”
第三步,倾听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有思考的空间。
妈妈:“另外,妈妈问你,为什么这么害怕被老师批评? ”
女儿:“上次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完成试卷,我很不好意思。”
妈妈:“那老师批评你是因为什么?”
女儿:“我做得不好!”
妈妈:“是仅仅说你做得不好?还是同时想让你做得更好?”
女儿:“嗯……”
妈妈:“妈妈觉得老师批评你也是为了让你做得更好。当然,你可以再想想!”
女儿:“噢!”
两天后,女儿高兴地拿着小奖状回家,说:“妈妈,你看我评上优秀学生了!”
我也很高兴,趁势问她:“是不是老师批评你,就代表不喜欢你了?”
女儿回应:“不是!老师批评我是在提醒我,希望我做得更好!”
妈妈:“那以后还要不要为了这样的事情,不上学了?”
女儿:“不要啦!”
点评
即便是使用权威,也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孩子能够了解父母使用权威的意义、父母使用权威和自己的关联,就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做法。
同时,父母使用权威并非不理会孩子的需要,反而是给孩子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