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身体力行,做好示范

二、父母要身体力行,做好示范

沟通,可以在父母和孩子的心灵世界搭起桥梁。在沟通之外,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更重要的影响。言教不如身教。

父母对孩子的说教,会让孩子有意识地吸收,而父母的示范,往往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保留下来,成为将来他行动的最大隐性驱动力。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言行不一致,孩子长大会出现一些在别人看来“虚伪”的表现,同时父母的权威性也会降低。孩子会在心里想:“还说我呢,你自己又做得怎样呢?”

比如,孩子在学校打架了,回家后,父母边打孩子边对他说:“谁让你这样打人,以后不许打人!”又如,告诉孩子要理解他人,可是当外婆生气批评了孩子,妈妈只解读了孩子,却没有让孩子理解外婆。

有一次,我和女儿、先生以及先生的侄子一起聊天。

先生对他的侄子说:“如果可以考虑的话,我们想让你高中后去国外读书!”

侄子说:“好啊,可是我的英语很差!出国了连话都不会说怎么办呢?”

先生开玩笑似的对他说:“猪头,不会就不可以学吗?”

侄子回敬了先生一句:“猪头!”

我在旁边,也对先生重复了一句:“猪头!”然后引用了女儿经常会说的一句话:“说脏话!”然后转过头对女儿说:“是不是?爸爸说脏话?”

女儿笑嘻嘻地对我说:“妈妈,那你刚才说的是什么呢?”

这令我非常惭愧!

点评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父母要教育他们,一定记得自己也要身体力行。

有的父母言行矛盾,既希望孩子有个美好未来,不断督促孩子向那个目标努力,又给孩子灌输找个舒适的工作,一劳永逸的想法;既希望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又害怕孩子翅膀硬了会看低自己;既希望孩子在外面有能力保护好自己,又要求孩子屈服于自己的说教之下;既希望孩子独立做事,又担心孩子把事情做坏影响自己,不如自己代替孩子做完;既对孩子百般呵护,又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埋怨孩子不会照顾人……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定律,叫作“手表定律”。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一只叫猛可的猴子捡到了。这只聪明的猴子很快就搞清楚了手表的用途,于是,它成了整个猴群中的明星。

每只猴子都逐渐习惯向猛可询问准确的时间,尤其在阴雨天的时候。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它来规定。渐渐地,这只猴子逐渐树立起威信,当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后,它认识到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机遇与好运,于是每天努力地在森林里寻找,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手表。功夫不负有心人,它果然相继找到了第二块、第三块手表。

出乎意料的是,得到了三块手表的猴王有了新麻烦,因为三块手表显示的时间都不相同,它不能确定哪块手表上的时间是正确的。群猴也发现,每当有猴子询问时间时,猴王总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结果它威信大降,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变得一塌糊涂。

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是几点,拥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手表反而不能确定准确的时间,让看表的人对准确时间失去信心。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给我们非常直观的启发: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这件事情将无法完成;对于孩子,父母也不能同时让他接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坚强、稳定地成长,父母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确保自己能够给孩子清晰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