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主动给予适当的补偿
减少使用权威的风险的第四种措施:事后主动给予适当的补偿。
我们经常看到禁烟告示牌上写着“禁止吸烟,违者罚款!”的字样。我在一个故事中看到,台湾有家超市的禁烟告示牌上写着“此处安有监控设施”,你们猜后面的内容是什么?不是吸烟者罚款多少,而是“请保持微笑”。
即便是使用权威,也需要尽量采用人性化的方法,以降低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如果父母总是说“我的事情这次必须要做”,而没有适当的妥协,时间久了,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只强调自我的状况,对孩子的需要不闻不问。
所以,如果使用权威之后,可以给予补偿,就能够让孩子看到父母让步和体谅自己的一面,从而减少使用权威的风险。
下面来看看关于事后补偿的生活实例。
妈妈给5岁的女儿打电话,告诉她自己要加班。
晚上又要加班了,妈妈打电话给孩子:“孩子,对不起,妈妈今天不能回家吃晚饭了。”
孩子不说话了。
妈妈:“妈妈不能回家和你一起吃饭,你一定有点失望。妈妈一天没有见到你了,好想你啊,可是因为工作妈妈要晚点才能见到你了!”
孩子(沉默):“……妈妈,为什么你要晚上加班?”
妈妈:“哦,你好想妈妈快点回来陪你。妈妈也是一样的。今天的工作有点多,所以不能和你在一起,真的好遗憾。孩子,妈妈真的好想多和你待一会儿,你能不能答应妈妈一件事情:明天早晨你上幼儿园的时候,一定要让妈妈送你。晚上不能和你在一起,我已经很遗憾了,明天早上你可一定要给我机会让我和你在一起啊!”
孩子(不难过了):“好的,妈妈!那你吃饭了没有?要注意吃饭,这样你工作的时候我就放心了!”
妈妈:“好,妈妈现在就去吃饭,谢谢宝贝的关心和理解!妈妈收到了,真的好开心啊!”
孩子:“那妈妈你快去吃饭吧,要不然又要饿到好晚,我会心疼的!”
妈妈:“好,那你要是有什么事情,再给妈妈打电话,好吗?”
孩子:“好!妈妈再见!”
点评
当孩子要求补偿时,父母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1)使用权威之后做不做补偿,父母说了算。
很多父母总要求孩子有事情必须立刻去做,可父母教育孩子时又希望孩子学会控制情绪,要“延迟满足”,这便成了一个典型的双重信息示范。刚开始孩子可以配合,但时间久了,孩子就不愿意配合了。
(2)使用权威之后不做补偿,父母会处于自责状态,出于这种心理,在其他问题上,父母有可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因为坚持原则而伤害了孩子,这不是父母想要的。
于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父母容易陷入问题,而不是面对问题或者跳出问题来解决问题。未解决的问题又给父母制造了新的焦虑,累积的时间一长,父母的焦虑就升级了。
(3)使用权威之后讨好孩子。相比前两种方式,使用权威之后讨好孩子更不利于关系的修复。
如果“连续使用权威+连续讨好”的频率比较高,可能导致孩子有“蹬鼻子上脸”的反应,因为孩子的愤怒没有得到认同,而父母的讨好行为又让孩子觉得,连父母都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父母补偿是理所当然的。在一次次父母使用权威、补偿的循环中,孩子的愤怒不断累积,会对父母产生恨意,“你明明知道这样是不对的,还要这样对我!”于是出于反抗或者报复,孩子可能在父母讨好的时候提出更多的要求,以此来惩罚父母。
一些孩子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就要求父母立刻买,买回来根本不用,也不玩。有时他们并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而是在和父母较劲或者是无意识地报复。
(4)父母使用权威之后,坦然补偿,并沟通、总结,了解对方的感受。让孩子学会接受、学会原谅、学会总结自我。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工作是必须的,不可能经过孩子的同意再去加班。所以倾听孩子的表述之后,需要直接提出“妈妈也想和你多待一会儿,但今天工作多,就不能和你在一起了”。这样使用权威之后,针对孩子的需要,做一个主动补偿的邀请——“明天早上可不可以给我个机会和你在一起”,“不要让别人送你,一定要让妈妈送你”。于是孩子就容易接受了。
爸爸周末要出差,孩子不愿意,要求以周末让自己玩电脑游戏为补偿。
第一步,出差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努力让孩子接受。
孩子:“不许你走!”
爸爸:“你告诉我怎么样可以让你好受点?”
孩子:“不出差!”
爸爸:“如果还有两天就要期末考试了,爸爸需要你陪我聊天,你怎么办?是准备考试,还是陪我聊天?”
孩子:“准备考试!”
爸爸:“同样,爸爸的工作也是这样。现在爸爸就面临这样的问题,马上就到我的考试期了,你说我该怎么办?虽然我们不愿意分开,但我也需要你的理解,我也很想顺利通过我的考试。”
孩子:“那好吧,不过我要求补偿。”
点评
很多父母就怕孩子和自己讲条件,实际上,会讲条件的孩子往往也是会为自己争取的孩子。只是怎样讲条件,父母要把握方向。
第二步,不和孩子做交换,把问题清晰地分开。
爸爸:“可以,你说吧,需要什么补偿。”
孩子:“你不在家,那就不要限制我周末玩电脑游戏的时间。我自己玩电脑游戏。”
爸爸:“那不行,这是两回事!”(表明原则)
孩子:“那你又不在家,我怎么办?”
爸爸:“你是不是想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免得周末太无聊?”
孩子:“是啊,所以你和妈妈说,别限制我玩电脑游戏的时间了,我自己管我自己!”
爸爸:“我明白了,我们现在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个周末,你怎么过得有意义;另一个是爸爸因为出差不能和你度过周末,该怎么补偿你。”
孩子:“嗯!是的。”
点评
当孩子提出条件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楚,这个条件到底是当下事件的补偿,还是针对另一个问题做交换。如果是后者,补偿就变成了交易,父母也会因此失去原则。
第三步,相继解决两个问题。
爸爸:“关于补偿问题,等我回来好好和你安排,我们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如何?”
孩子:“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
爸爸:“我要给你惊喜,你就放心吧,你的想法爸爸已经知道了,你也知道爸爸说话向来算话的。如何?”
孩子:“那我这个周末怎么办?”
爸爸:“嗯,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第一,你想找点有意思的事情,这个我完全同意,不过对于不限制玩电脑游戏的时间,这个我不接受,因为我和妈妈会担心你的视力。除此之外,玩电脑成瘾是我们最担心的,有很多孩子都玩电脑成瘾。所以,我同意‘找有意思的事情’,但‘不限制游戏时间’不可取。”
孩子:“那你想怎么样呢?”
爸爸:“你想要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除了电脑游戏之外,你不是很喜欢体育运动吗?”
孩子:“就是嘛,你在家还可以陪我打球,现在没有人和我打球了!”
爸爸:“其他人可以吗?或者其他运动?”
孩子:“暂时想不到有什么人可以和我去打球,不过小松周末都去广场滑轮滑。”
爸爸:“哦,那么你可以做点什么呢?”
孩子:“我可以和小松一起去滑轮滑!”
爸爸:“哦,这个想法不错!那周末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可以继续原来的协定吗?”
孩子:“行!”
爸爸分享
我认为这次谈话中,我的行为对孩子的主要影响是我没法及时地陪伴他,导致他周末无事可做。
所以我的补偿内容也仅限于我后期对他的陪伴,而不是在玩电脑游戏问题上放弃原则做交换。
另外,出差回来后的第二个周末,我花了一天时间和他去打球,参观了手工模型的展览,他很开心。我顺势告诉他,“出差是爸爸工作的一部分,并不代表爸爸不想和你在一起,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很享受和你在一起的时光。”孩子很高兴。
点评
补偿不等于交换,也不等于讨好。
讨好和坦然补偿的最大区别:讨好,是父母觉得内疚的时候,破坏规则而满足孩子;坦然补偿,是父母任何时间都坚持原则,只主动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很多父母不能够陪孩子,让孩子提要求。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以为这就是补偿,其实这不是。
补偿针对的是父母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比如没有陪伴孩子,就要在往后的时间里及时陪伴他;没有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下次就要尽量主动地参加或者主动制造其他机会和老师接触。
至于孩子提出的其他想法和需要,这是另一件事情。
有些父母喜欢拿“将功抵过”作借口,以为不用满足孩子某些需求,这是不可取的。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如果拿“将功抵过”来堵孩子的嘴,长期下来会造成更多让父母意想不到的问题。
比如,平时不许孩子吃那么多零食,当自己在其他事情上对孩子过于严厉,觉得内疚,就主动妥协,讨好孩子,于是买大包的零食来给孩子吃。这种做法虽然会让父母当时心里好受一些,可也让孩子的行为变成一场拉锯战,让孩子不知道是否需要坚持。
解决方法是将两个问题分开探讨,零食问题需单独解决;其他过于严厉的教导,可以正面探讨,及时道歉。如果父母碍于情面不能及时道歉,也要在行动上进行调整,用相对柔和的方式解决。
案例中的爸爸并没有因为出差让孩子感觉不舒服就妥协,让孩子无休止地玩电脑游戏,而是出差回来后,同样在“孩子需要陪伴”的问题上,主动补偿。对于另一个问题——孩子周末要玩电脑游戏,则进行了单独处理,从而使得两件事情都得到了合理解决。
在众多的来访者咨询中,我发现,其实当父母坚持自己的原则,兼顾孩子感受时,孩子即使短期表现出不舒服,在潜意识中却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喜悦,因为这样的父母是有力量的,孩子更会因此更加信任父母并接受父母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