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不同时注意道歉

第五节 意见不同时注意道歉

孩子上学之后,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周末和晚上,而且晚上的时间主要用在学习上,大部分的家庭娱乐都放在了周末。如果父母在周末加班或者出差,孩子往往会不愿意父母离开。

这时,如何处理好彼此的需求呢?

本节选取了两个关于周末生活的事例,一起来看看吧!

爸爸与10岁的女儿协商周末活动。

不恰当表述

爸爸:“这个周末你想去哪里玩?”

孩子:“去公园!”

爸爸:“又是公园,没有意思。就是那几条船。”

孩子:“可是还有我喜欢的沙画!”

爸爸:“我很想给你换个地方。”

孩子:“那就去吃自助餐!”

爸爸:“那有什么好吃的?没有营养。还不如喝奶奶做的老火鸡汤呢!你不是也很爱喝吗?”

孩子:“我就是喜欢吃自助餐嘛!那要不去书城买动漫书?”

爸爸:“书城什么时候都能去。我想咱们做点特别的!”

孩子:“哎呀,我说什么都不行,那我不说了!”

参考表述

爸爸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小心又使用了过往的模式,于是改用技巧沟通:

第一步,用道歉和倾听解决之前沟通不愉快的问题并引导孩子继续谈话的意向。

爸爸:“哦,对不起,其实爸爸并不是想说你刚才的想法都不好,只是好不容易休息两天,想陪你做点比较特别的事情而已。没有表达清楚,让你很生气。对不起!”

孩子:“才不是呢,你只说你自己想干的事情,根本不是在征求我的意见。你骗人!”

爸爸:“哦,虽然刚才爸爸不是这个意思,但是让你有了这种感觉,真的对不起。那我们现在开始重新探讨好不好?”

孩子:“嗯。”(还有点勉强)

爸爸:“我们把刚才的想法重新梳理一遍,看看到底可以一起做些什么,好吗?”

孩子:“嗯。”

点评

父母道歉的时候容易犯的几种错误:

(1)比较爱说:“你误会了,我没有那个意思!”尽管本意的确不是如此,但已经对孩子造成了影响,此时最重要的是积极道歉,反思自己让孩子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再设法调整。

(2)还容易说:“我都已经道歉了,你怎么还生气!”“我知道我也有错,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道歉,只是堵住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的托词。

道歉是需要勇气的,很多人都不敢真正地道歉。

行为的动机没有错,不代表行为方式也正确;有些时候,行为本身也许没有错,但也可能会使他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就像这个案例,爸爸的本意并非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可他表述的方式让孩子有不舒服的感觉。假如自己的行为让对方有了不舒服的感觉,无论对方是不是孩子,我们都应该道歉。

所以,爸爸回应说:“虽然刚才爸爸不是这个意思,但是让你有了这种感觉,真的对不起。那我们现在开始重新探讨好不好?”孩子的情绪得到了认同。谈话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如果我们把问题放在谁对谁错上,很容易把谈话方向带偏。适当的道歉,可以舒缓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把注意力重新放在问题上。

第二步,确定彼此的需求。

爸爸:“你喜欢去公园,是因为有沙画。你很喜欢沙画。这个我写下来。”

孩子:“还有,公园很大,可以跑来跑去,很好玩。”(情绪已经开始消退了)

爸爸:“哦,除了沙画,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随意地跑来跑去。”

孩子:“是的!”

爸爸:“好的,第二个选择是自助餐,你选择自助餐的原因是什么呢?”

孩子:“因为有很多可以挑选的食物,还有很大的地方,吃累了可以玩,玩完了可以继续吃。”

爸爸:“哦,可以自己选择食物,还可以很放松地吃和玩。”

孩子:“是啊!”

爸爸:“第三个选择是图书城。”

孩子:“有好看的动漫书,旁边还有旱冰场,可以滑旱冰。”

爸爸:“记下来了,好看的动漫书和旱冰。”

孩子:“这些我都很喜欢!”

爸爸:“你喜欢做什么,爸爸知道了,现在爸爸想在这些的基础上做点特别的,你想听听爸爸的想法吗?”

点评

一开始之所以沟通失败,是因为爸爸表面上让孩子谈想法,孩子说一个爸爸却否认一个,孩子再说爸爸再否认。最后,孩子生气了:“我说什么你都说不行,那我不说了!”于是孩子认为,“爸爸假装民主地来了解我的想法,实际上他就是想让我听他的而已!”“如果是这样,他直接说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

“协商共赢”中重要的一点是,当谈到彼此的需求和解决方案时,也许当时你觉得孩子的想法有些可笑、荒诞或者难以达成,但对于他来说,这正是他学习为自己争取权利、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如果不允许孩子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提不同于父母的需求,那么将来在家庭外的关系中他可能也不会提需求。

所以,无论孩子提出怎样的观点、想法和解决方法,父母都要尽量避免直接否认,而要肯定这个方法对于孩子的正面意义。

常见的不恰当表述:

“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这个想法根本不可行!”

“你这个想法太自私了!”

比较合适的表述方式:

“嗯,这的确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对于你来说的确是一个方法!”

“听起来这个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三步,寻找解决方法。

孩子:“好啊!”

爸爸:“咱们全家去自助烧烤如何?”

孩子:“自助烧烤?”

爸爸:“咱们到室外的烧烤场去,自己准备好各种烧烤用品、食物、饮料,地方就像在公园一样,非常大,可以自己挑选食物,可以自己动手烧烤和制作爱吃的东西,也可以很放松地玩;另外,那个室外的烧烤场在山上,附近的路口还有租双人自行车的,我们如果吃饱了,还可以一起骑车去山上玩!”

孩子:“太好了!那比轮滑还好玩!”

爸爸:“还有呢,如果你喜欢沙画,可以在旁边的超市里买几张,拿过去画啊!”

孩子:“是啊,超市里的沙画更便宜!”

爸爸:“对啊!”

孩子:“还有,我也可以带上家里已经有的动漫书。如果你和妈妈再带张席子或者垫子,我们还能够在草地上读书呢!啊,我现在都可以想象出那种感觉,太棒了!爸爸,你这个主意太好了,就这么定了!”

爸爸:“好!如果决定去烧烤,我们现在就开始分工……”

点评

无论感觉自己的想法有多么周全,如果没有兼顾孩子的感受,那么孩子就可能排斥父母的建议。

在提建议的时候,父母需要在自己的计划中提及孩子的愿望,这样孩子就有参与的意愿。

同时,父母需要提高倾听的能力,找到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这样孩子会更愿意与父母说话、相处。

爸爸与13岁的女儿沟通如何协调周末加班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不恰当表述

女儿:“爸爸,你已经好几个周末不在家了!”

爸爸:“哦,我好几个周末不在家,让你想爸爸了,真对不起啊!”

女儿:“而且你答应了我很多的事情都没有做。答应我去博物馆也没有去!”

爸爸:“爸爸都已经道歉了,你怎么还这样?”

女儿:“你本来就不对,难道还不让人说?”

爸爸:“工作的事情又不是爸爸说了算的!”

女儿:“我讨厌爸爸,讨厌爸爸的工作!”

参考表述

第一步,用倾听和道歉舒缓孩子的情绪,了解她的需求。

女儿:“爸爸,你已经好几天没在家吃饭了!”

爸爸:“哦,我好几天不在家,让你想爸爸了!”

女儿:“除了这个,这个学期你都没有和我一起过周末了。而且你答应了我很多的事情都没有做!”

爸爸:“真的,爸爸因为周末加班耽误了这么多的事情,真的要好好道歉!”

女儿:“嗯。”(觉得爸爸态度不错,表情温和了)

爸爸:“嗯,你很重视爸爸,所以才把爸爸没有做到的事情记得这么清楚。谢谢宝贝女儿!不管怎样,的确是爸爸这段时间没有和你以及妈妈多多相处,这是爸爸不对!”(再次道歉)

女儿:“嗯!”(已经面带微笑了)

点评

在道歉的过程中,爸爸及时肯定了孩子的爱心和愿望,这在有效沟通中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步,确定共同目标,给出解释,引发继续谈话的动机。

爸爸:“爸爸也想和你们一起过周末啊!”(寻找共同目标)

爸爸:“只是有时也有意外情况。比如,本来说好一家人去游泳,恰巧下雨就去不了了,你说是吗?”

女儿(边思考边看着爸爸):“是!”

爸爸:“爸爸的工作也会是这样。你看爸爸以前都是说到做到的是不是?只是有时实在是有事情才改变了计划是不是?最近加班都是临时通知的,爸爸也很被动呢!改变计划更不是我的初衷啦!也希望你可以理解爸爸!咱们是一家人,要相互支持和理解,你说呢?”

女儿:“那倒是!”

点评

这个事例中,爸爸虽然要加班,但并没有因为孩子不理解而恼怒,如果爸爸发脾气的话,孩子会觉得:在爸爸心中,他的工作比我重要!

然而爸爸说了一句“我也想和你们一起过周末”,就把看起来不同的需要转变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后面只需要解决这个共同目标下的细节问题就行了。

第三步,主动给予补偿。

爸爸:“那你理解了爸爸,爸爸也要理解你和妈妈。爸爸这段时间比较忙,等忙过这两周,爸爸希望能够好好和你跟妈妈一起玩,好不好?”

女儿:“好!那到时候做什么呢?”

爸爸:“你想要做什么呢?”

女儿:“陪我和妈妈看电影!”

爸爸:“好!不光陪你和妈妈看电影,爸爸还要抽时间陪你和妈妈办个聚会,让你的朋友和妈妈、爸爸的朋友一起来参加家庭聚会,热闹一下,怎么样?”

女儿:“太好了!同意!”

点评

在这个部分有两点启示:

(1)在父母的需要获得满足、孩子的需要暂时受损时,父母可以主动提出后期补偿,从而安抚孩子的情绪。

(2)给予补偿的时候,要让孩子给出意见和方法,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底线在哪里。如果孩子提出的补偿内容在父母的接受范围内,父母可以主动地、适当地增加一些补偿。

事例中,爸爸首先询问女儿想做什么,女儿说要看电影,爸爸再提出家庭聚会,女儿就得到了意外的惊喜。如果爸爸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女儿的惊喜可能就没有了,甚至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

第四步,确认计划时间和具体的行为内容。

爸爸:“好,那你先设想一下,作为小主人,我们在哪个地方举办活动,要邀请哪些人,需要办些什么活动,怎么样?”

女儿:“好!我来负责这些。那爸爸要安排好你的时间。”

爸爸:“好!我负责时间,你负责内容,妈妈负责费用,怎么样?”

女儿:“太好了!”

爸爸:“那我们就先这样分工,如果在进行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我们再商量,好吗?”

女儿:“好!”

爸爸:“那就你负责的内容方面,需不需要找个时间一起探讨呢?”

女儿:“我想自己想一想,然后来找你们再帮我参谋一下,好吗?”

爸爸:“好啊,我的想法是最迟聚会的前一周要把计划定下来!”

女儿:“我现在就去想想办法,下周哪一天你有空时,我再和你商量!”

爸爸:“好,那我们就到时再继续谈。”

点评

谈话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计划能否落实到细节,包括实施时间、参与者各自负责的内容等。让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样的计划才会让人感到真诚。同时,即便是放手让孩子做事情,也要让他知道父母愿意和他一起面对。这样,孩子在对父母产生更多信任的同时,也能拥有更多的自信去努力达成自己的愿望。

周末生活的关键是,孩子是否能够过得快乐,学习是否能够继续,亲子交流是否足够,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能否兼顾,是否有适当的体育锻炼,等等。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周末生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年幼一些的孩子,重点在增进亲子关系,增加快乐的感觉,加强自理能力和身体锻炼;对于年长一些的孩子,学习可以作为一个增加的项目,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更需要加强,但同样要兼顾孩子需要快乐的感觉、亲子交流和互动,身体锻炼也不可以忽视。

另外,和孩子在一起要尽量恪守信用;如果长期、经常性地改变计划,仅仅靠沟通、补偿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所以,父母在做决定的时候,尽量考虑周全,只承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否则不管父母的愿望有多么美好,做不到反而让孩子觉得父母失信。如果父母总是被意外状况破坏计划,也需要加强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了。

当然,父母也需要有适当的休息时间,所以,用协商的方式让孩子兼顾父母的需要,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