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让彼此不同的需求直接对立
很多时候,不同的需求并不代表对立和矛盾,但是,如果父母习惯把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对立起来,就会使很多问题难以解决,也让孩子总是感觉无法和父母沟通。
12岁的女儿不愿意和小区里的其他孩子一起玩。
不恰当表述
女儿:“妈妈,我想打羽毛球。”
妈妈:“妈妈这会儿正忙着,你愿不愿意和邻居轩轩一起去打球呢?”
女儿:“我不愿意,她有时喜欢耍赖,还欺负我。”
妈妈:“哦,你不愿意和你认为耍赖、欺负人的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妈妈觉得你如果现在不跟他们玩,将来长大了这样的人多得是,你怎么办呢?都不和他们玩吗?”
女儿:“哎呀,妈妈,讨厌!”
参考表述
女儿:“妈妈,我想打球。”
妈妈:“妈妈也想去陪你玩一会儿,只是我正忙着,怎么办呢?”(临时性拒绝)
女儿:“嗯,我就想打会儿球!”
妈妈:“你愿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打球呢?”
女儿:“我不愿意。我和他们玩得不开心!我希望家里人和我玩!”
妈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妈妈有个想法,你愿不愿 意听?”
女儿:“什么?”
妈妈:“妈妈觉得,趁着爸爸妈妈在身边的时候,你反而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其他的小朋友相处。这样的话,如果出现了问题,可以回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解决,否则将来你离开爸爸妈妈却不会和其他人相处,那就更加麻烦了。你觉得呢?”
女儿:“嗯,好吧!我去找轩轩打球!”
妈妈:“好的,如果有什么问题及时和妈妈说,咱们一起想办法!”
女儿:“好的!”
点评
(1)在不恰当表述中,典型的使用话语:“哦,你不想和你认为耍赖、欺负人的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妈妈觉得……那怎么办呢?”
话语中的“但是”会让双方的谈话意图对立起来,孩子心里的感受:“妈妈不愿和我玩就算了,还要硬把我推给那些讨厌的人”甚至“妈妈为了她自己,不惜让我受伤”。
类似这样的表达还有“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觉得……”“我知道你是这样想的,但我认为……”。
使用类似下面的语言,孩子可能会更容易接受:
“我知道了,这是你的想法。同时我也有一个想法想和你分享,你愿意听听吗?”
“你的问题是……那我的问题是……怎么样让我们的问题都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呢?”
尽量不要让两个人的问题对立起来,不同的想法并非就是对立和矛盾的;尽量找到共同的目标,即使没有找到,也至少不要造成彼此意见直接对立。
(2)开始这样做之前加上一句话:“那我们开始试着做吧,如果出了问题再一起商量着解决。”这句话很重要,因为结果是不能保证的。
“变”是世间永恒的真理。即便你现在说的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但是明天有可能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状况。所以,与其让孩子敷衍你,不如与孩子面对面坦诚沟通,再采取行动。
真正的民主是,即便孩子和父母的意见有所不同,也不可以说孩子错了或者说孩子愚蠢,但是父母可以向孩子表述这个问题对父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