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权威的强度和频率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
减少使用权威的风险的第五种措施:使用权威除了要注意方式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使用的强度和频率要适应孩子的承受能力。
父母为了坚持原则要求孩子必须做到一些事情,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往往会出现反作用,孩子会因压力过大而无法负担,出现逃避、不改变甚至沉溺在错误行为中的现象。
就好比,一个成年人可以拿起15千克的物体。如果想要一个3岁的孩子变得坚强有力,可以拿一些挑战他极限的重物来锻炼他的负重能力。如果参考成年人负重15千克的标准决定给他5千克的重物锻炼,后果会怎样呢?孩子会被压垮、哭泣,继而对重物敏感、逃避……
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首先,应该清楚一个3岁的孩子通常可以拿起多重的东西,然后稍微增加一点重量。这样的锻炼才是既增加了难度,又在他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一个成年人负重15千克很容易,但如果一天24小时负重15千克就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了。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不能让孩子频繁地挑战极限。一根橡皮筋拉一段时间就放松,再拉再放松,它会比长时间紧绷不放松的橡皮筋更加耐用。人也是一样。
另外,当人生病时,成年人的用药量远大于孩子的用药量。
对于眼睛看得到的东西,父母能做到心里有数,可对于看不见的孩子的心理成长,父母却不太清楚。
如果头发、皮肤、器官、血液、骨骼能显示身体的健康状况,那么各种行为表现则可以显示心理的健康状况。
孩子的行为异常代表着内心出现了某种需要,我们称为“心理感冒”。
在孩子“心理感冒”的时候,父母给孩子“开处方”,但是需要非常注意“用药”剂量。
亲子关系有个特点:父母有义务养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负责。所以,父母在做个人决定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超出承受能力的强制性行为会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还会对孩子造成恶性影响。
对父母来说,他们为了养家必须去工作是没有错的,但用极端的方式对待孩子,使孩子顺从,就非常不可取了。
这些孩子长大后,会与父母对立,有的甚至仇恨父母,这种仇恨不仅让父母们黯然神伤,也让这些孩子长大后在面临各种关系时非常紧张。有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现自闭,有的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得非常冷漠,有的很小就出现强烈的暴力倾向……
如果父母当初的做法考虑了孩子的承受能力,这些问题就不会以极端的形式出现了。
多数的不快乐中仅有少数的快乐,让人容易忽视。
多数的快乐中有一部分不快乐,让人更容易接受,而且更愿意面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