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满足

二、满足

情绪一定要表达,不能压制。延迟,不代表控制和压抑。

在喊“停”的时候,可以用一些方法来舒缓情绪。比如,改变环境法:换个环境,转移注意力,再重新考虑问题。数数法:从1数到10,再开口说话。运动法:出去运动一下,放松一下,等情绪过去了再来面对问题。还有呼吸法、冥想放松法等等。这些方法在各种减压和个人修炼的课程中经常会出现。

情绪舒缓后,需要思考事件对自己的真实影响——“我为什么会生气”。智慧最容易在平静中诞生,找到不舒服的真实原因,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就此问题不带责备地和孩子谈话,告诉他事件对父母的影响。

很多父母做到了“延迟”,却没有做到“满足”。负面情绪消失的时候就不考虑这件事情了,可是等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心里又很生气。“我就知道你会这样!”“我让着你,你怎么就不明白呢?”其实这是一种妥协。

妥协,有时是处理某些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也可能产生更多的麻烦。一方面,因为原来的问题并未解决,由此父母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反感(父母对孩子的反感,等同于孩子对父母产生反感);另一方面,妥协造成父母不坚持满足自己的需求,父母就会逐渐失去孩子的尊重。事实上,如果总受孩子的支配,父母也会失去对自己的尊重。

在我的一次课上,有几位同学对一位大姐说:“你的性格这么好,这么随和,还需要来上课吗?”这位大姐回答:“我感觉很不快乐!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我这样随和,这样为别人考虑,可是我感觉丈夫、孩子都不够尊重我,我的感受经常被家人忽略。”

课堂的练习中我发现,这位大姐是个老好人,总是不懂得表达愤怒,因此也就无法向他人展现自己的底线。

所以,不要等到问题再次发生了才去解决问题,当自己的情绪舒缓后,要主动和对方沟通。我们要为自己不舒服的感觉负责,如果自己不去争取,那么无论怎么抱怨,最后难受的总是自己。

如果父母不把自己的不适说给孩子听,那么孩子就缺少了解父母的机会。

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能够更加坦诚,那么孩子也能学会了解他人的感受,这可以为孩子将来建立各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下面来看看在实例中如何应用延迟和满足进行情绪管理

周末,爸爸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他已经连续三天因加班没有回家了。回家前他和妻子商量腾出半天的时间让他休息,结果回到家,妻子要立刻回公司参加紧急会议,正准备出门,没法照看孩子;而孩子看到几天不见的爸爸,吵着要和爸爸亲近。

不恰当表述

爸爸立即发脾气:“我太累了,要休息了。你自己玩吧!”

孩子可能的反应:爸爸不喜欢我,或者,爸爸不愿意陪伴我。

点评

前面讲到,情绪的自然流露对内心是有修复作用的。如果情绪正符合当时的情况,的确可以跟着情绪走。如果情绪来得不是时候,则会带来反效果,那就是自找麻烦了。当父母觉得愤怒、灰心、疲劳、烦躁、坐立不安、沮丧的时候,不客气地把这些情绪表露出来,结果可能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父母的真实状况以及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不恰当表述

爸爸立刻陪着孩子玩,直到一小时后,爸爸想休息了,孩子还不愿意,爸爸立刻发火:“你怎么回事?这么烦人!”

孩子可能的反应:爸爸不想和我玩,还说我烦人!

点评

爸爸理解了孩子的心情,作出了妥协,却隐瞒了自己的需要,没有适当说明自己的不舒服。结果,孩子并不了解爸爸的真实状况,也许正玩得高兴,不愿意爸爸离开。而这时爸爸的烦躁让孩子不知道爸爸什么时候会愿意和他一起玩,什么时候又会突然发脾气。

在这样的家庭互动关系中,孩子最容易出现焦虑,他既希望和父母在一起,又害怕毫无准备地被父母斥责。

于是,孩子在潜意识中容易时刻提防周围环境的变化,没有安全感,以致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事件上。

参考表述

爸爸:“孩子,爸爸非常想陪你玩,只是现在爸爸累得实在没有劲了,我需要休息一下再陪你玩,好吗?”

孩子可能的反应:爸爸累了,需要换个时间陪我。

点评

父母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采用“临时性拒绝”的方式。临时性拒绝包括三个步骤:

(1)表明态度,“我很想和你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2)表明问题,“只是我现在遇到困难和问题了”;

(3)给予补偿,“等我休息一会儿,再陪你玩”。

临时性拒绝与平常拒绝的区别体现在第(1)步和第(3)步。如果没有这两步,孩子可能会理解为“你要休息,就不想管我了”。想要孩子理解父母,父母就需要调整表述方式。

参考表述

爸爸如果还有一定的体力,可以选择用合适的方法让自己延迟满足。

爸爸:“孩子,爸爸总不在家,看到爸爸回来,好开心吧,想和爸爸多亲近。看到你这么惦记着爸爸,爸爸真高兴。”

同时告诉孩子自己的状况:“爸爸加了三天的班,非常累,很想休息一下。但是我忍不住还想和你待一会,因为我也太想你了。只是不能陪你玩太久。”然后和孩子玩一会儿再去休息。

孩子可能的反应:爸爸非常爱我,知道我想他,他这么累了,也愿意体谅我。我要珍惜爸爸的爱,更加尊敬和信赖他,同时也要理解和支持他,因为他是我爱戴的爸爸。

点评

爸爸把问题和希望同时剖析给孩子听,对自己的需求做出延迟满足,之后再休息。当孩子看到爸爸宁愿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来满足他,他会感受到爸爸的关爱。

同时,爸爸的牺牲并不是无限度的,而是在自我承受范围之内的。于是,之后孩子反过来配合爸爸,满足爸爸休息的需要。

通过高情商的关系管理,经由延迟、满足两步,理性处理双方的需求矛盾,从而让亲子关系更加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