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享中让孩子感受到关爱
家庭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情况,往往是因为家人没有把爱和善意恰当地表达出来,争吵也常常是因为日常生活中小事的沟通和处理不恰当。
父母使用了不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关爱,会让孩子在接收这份关爱时产生困惑。
苏丹梦见自己所有的牙齿都掉了。一觉醒来,他连忙召来智者为他解梦。
智者说:“陛下,您很不幸,您每掉一颗牙齿,就会失去一个亲人。”苏丹大怒:“你这个大胆狂徒,竟敢胡言乱语,给我滚出去!”
苏丹又找来一位智者,向他述说自己的梦。智者听完说:“尊贵的陛下,您真幸福呀,这是一个吉祥的梦,意味着您比您的亲人更长寿。”
苏丹听完后,命人奖赏这位智者100个金币。
这位智者走出宫殿时,一位侍者走过来对他说:“真是不可想象,其实你同前一位智者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为什么你会得到奖赏?”智者语重心长地说:“很简单,一切都是由表达方式决定的。”
真理就像一块宝石,如果拿起来扔在别人脸上,就会造成伤害;如果加上精美的包装,诚心诚意地奉上,对方必定会欣然接受。因此,即便父母想要关爱孩子,首先也要尊重孩子。
分享式表述,为孩子提供更多做选择的平台。
下面开始实践我们的表述方式,希望父母们在生活中对孩子多用这些表述方式。
1.用“我觉得……会比较好,不过要由你自己决定”替换“你必须……”
饭店里,一家人在举办家庭聚会。
不恰当表述
孩子:“我要点菜!”
妈妈:“没问题,我知道你最爱吃的是黄花鱼,要个黄花鱼。”
孩子:“我今天不想吃!”
妈妈:“你上次最爱吃这里的黄花鱼了,来一个!”
爸爸:“孩子不是要点菜吗?”
妈妈:“他已经点了,点了上次他爱吃的黄花鱼!”
孩子气坏了:“我根本没点!”
妈妈:“你怎么没点呢?不是给你点了上次爱吃的黄花鱼了吗?你还要怎样?”
孩子(声音变大):“那不是我点的,是你点的好不好?我不想吃!”
妈妈(也生气了):“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帮你点你爱吃的,你有什么不高兴的?喊什么!”
旁边的阿姨:“孩子爱吃什么让他自己点好了!”
妈妈:“不理他,这么大的孩子就知道找事,蹬鼻子上脸!”
13岁的男孩气得眼泪直流……
参考表述
妈妈:“我觉得上次来的时候,你特别喜欢吃这里的黄花鱼,给你点这个菜如何?”
孩子:“我今天想吃其他的,比如排骨之类的。我自己来看看吧!”
妈妈:“好吧,你来决定你自己的那份。”
点评
到底是谁需要呢?是孩子需要,还是妈妈认为孩子需要?妈妈认为的不见得是孩子认为的;妈妈产生某种感受,孩子未必会产生同样的感受。
当父母把“我们觉得孩子需要”的内容扣上“孩子的确需要”的“帽子”,就会让孩子感受到胁迫和不安全。
即便父母非常了解孩子,也要考虑因为时间、环境、前提的不同,孩子的感受、喜好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父母把“我”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分开来谈,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父母习惯性地替孩子作决定,结果往往是父母走了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在一次亲子讲座后,一位妈妈带着8岁的孩子来见我,孩子的问题是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
于是我问了孩子三个问题:
我:“孩子,你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孩子摇摇头:“不知道。”
我:“你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
孩子摇摇头:“不知道。”
我:“如果阿姨给你一朵三色花,可以满足你的任意三个愿望,你愿意做什么?”
孩子惊喜地说:“真的吗?”紧接着沉默了2分钟,再次摇摇头:“不知道。”
经过简单咨询我了解到:在讲座前一天,妈妈刚花了一万块钱给孩子报名参加兴趣班。孩子喜欢跳舞,想要报舞蹈班,妈妈说女孩子弹钢琴会更优雅,于是报名钢琴班;孩子喜欢画画,想要报儿童绘画班,妈妈说学习国画会让人更有气质,于是改报国画班。
这是在培养孩子的兴趣,还是在扼制孩子的兴趣呢?
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比孩子更清楚他需要的是什么,实际上,父母的做法只是一厢情愿。
这个“一厢情愿”包括代替孩子决定可以,以及代替孩子决定不可以。又比如,孩子说:“爸爸,学武术好累啊!”爸爸说:“你觉得累,那就不学了!”
还有很多家长经常说:“现在的孩子多累啊!不要给孩子报那么多兴趣班。”实际上,真正的累不在于身体,而在于内心的感受。如果做喜欢的事情,就算熬夜,心里也觉得不累,还很有成就感。
更多的时候,也许只是父母担心孩子觉得累,孩子其实并不觉得累。
孩子的承受力需要他自己检验过才知道。不该由父母来判断他必须做什么,他不能做什么。父母在代替孩子决定“可以”或者“不可以”时,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塑造这个孩子。
如果孩子长大以后仍然依赖父母,不要只责怪孩子,请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想想自己是不是曾经给过孩子机会,让他为自己负责?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一个孩子往往受到几位长辈的爱护,一个孩子通常要面对6个大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6个人都很爱孩子,也都觉得自己对孩子有管理权和话语权。
试想一下,在工作单位,如果同时有6个领导对你具有话语权,对你的工作直接进行领导、监督和管控,你的日子会过得如何?
我们的孩子就生存在这样的状况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吃饭、睡觉到玩耍、学习再到习惯养成,无一不在大人的指挥和监控下,孩子的生活也不容易啊!在这种复杂关系中长大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出现困惑和裹足不前的行为。
如果所有的行为都要按照外部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就会缺乏自我认知和主动进取的热情。一旦失去了外界的刺激,孩子就会停止进取,感到茫然无措。
因此,父母的经验可以让孩子借鉴,然后由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这样能让孩子为将来对自己的各种行为和决定负责做好准备。
2.用“看到你……我心疼……想和我谈谈吗”替换“我不想听你说,快按我说的去办”
不恰当表述
孩子不知道如何做好一件事。
妈妈:“你怎么这么傻啊?真丢人!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成这样?不会问吗?”
孩子可能的反应:妈妈的面子比我重要!发生状况就羞辱我!
参考表述
妈妈:“看到你为这件事这么着急,我都心疼了!需要我和你一起探讨一下吗?”
孩子可能的反应:好温暖、好贴心的问候啊!妈妈是真的想帮助我!
点评
帮助孩子的同时,也需要尊重孩子。上面的参考表述既表达了妈妈的关心,又尊重了孩子的感受,还表达了妈妈想继续与孩子探讨的意愿。
在孩子不想和父母谈话的时候,如果强行逼着他谈话,要么就像不敲门进入他的房间,有偷窥和干涉的嫌疑;要么会吃闭门羹,父母精心准备的谈话无法达到效果。
天冷了,妈妈想让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添一件衣服。
不恰当表述
妈妈:“天冷了,多穿点衣服。”
孩子:“没事!”
妈妈:“你怎么回事,告诉你天冷要加衣服,你怎么不听?”
孩子皱着眉头说:“妈,真的没事,别这么啰唆好不好!”
妈妈火了:“让你穿衣服你不穿,好心当成驴肝肺!”
孩子生气了,摔门而去!
参考表述
妈妈:“天冷了,你穿得这么少,如果感冒了我会心疼的。”
点评
在不恰当表述中,妈妈关心孩子,结果却让两个人都不舒服。原因就在于妈妈总认为:我是关心你,你就应该接受。
父母在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衣食住行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直接命令的方式,总会让孩子感觉不被尊重。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感觉越明显。
实际上,需要帮助的人更需要被尊重。古语说“不食嗟来之食”,即使我们是在帮助孩子,也要带着尊重对待他。
那么,尊重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不是父母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父母提供经验给孩子,由孩子来做决定。
3.用“我担心……会对你有……的影响,你觉得呢”替换“再这样下去,你就完蛋了”
孩子挑食。
不恰当表述
妈妈:“你再这样下去,脸色难看、体型瘦弱,没有人会喜欢你!”
孩子可能的反应:我知道你不喜欢我,还说别人不喜欢我!(或者:你不喜欢我就算了,还诅咒我!)
参考表述
妈妈:“如果不养成好的饮食习惯,我担心你会营养不良、体力下降、身体不适,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和在校的表现,你觉得呢?”
孩子可能的反应:哦,原来妈妈在关心我的身体和学习状况。
点评
父母如果用“再这样下去,你就完蛋了”之类的话语,给孩子的感觉可能会过于主观,甚至有威胁、夸大、下定义、伪装的嫌疑。
孩子作业写不完。
不恰当表述
爸爸:“你今天不写完作业,明天老师会责备你!”
孩子可能的反应:爸爸吓唬我、威胁我,真讨厌!
参考表述
爸爸:“如果你今天不完成作业,我担心明天到学校,老师会对你有不好的看法,你觉得呢?”
孩子可能的反应:爸爸在提醒我不要让老师失望。
点评
威胁会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威胁的话语”上,而不是事情本身。孩子的社会经验少,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考虑事情不够周全。父母以恰当的方式清晰地和孩子交谈,让孩子接收善意的提醒,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了解自身忽略的问题。在本书的第七堂课“处罚”中也将谈到,对于孩子的不恰当行为,最好的处罚就是让他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