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个性成长和学校的规则
孩子的行为规范和自理能力需要培养,父母也可以用民主协商的方式来协助孩子在这方面成长。
爸爸接到老师的通知,儿子没有按照学校的规定及时理发。
不恰当表述
爸爸:“我觉得你最好把长头发剪掉! ”
儿子:“为什么?我就喜欢这个发型!”
爸爸:“学校不允许啊!再说了,我觉得这个发型看起来没有年轻人的朝气!”
儿子:“现在流行的就是这个发型,我就喜欢!”
爸爸:“你喜欢也不行,剪掉!”
儿子:“……”
我能够想象到孩子的样子,就算是理发了,也会自己在房间里待一天不和我说话。青春期的孩子脾气都很大,有时候把我气得血压都上来了。
点评
有些父母在刚开始学习本书的技巧时,觉得好像和平常的说话模式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真的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里面大不一样。
在这段对话中,爸爸虽然也用了“我觉得”,却是直接给方法,变成伪装的民主协商,到了后来,“你喜欢也不行,剪掉!”干脆就脱去了协商的“外衣”,直接命令了。
这种命令式的表述,很容易让青春期的孩子产生抵抗情绪,让事情变得难以解决。
学习本书的技巧后,爸爸使用技巧进行谈话的过程如下,真的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转变。
参考表述
第一步,探讨对方真正的需求。
爸爸:“你觉得这个发型怎么个好法?是漂亮还是酷?”
孩子:“酷啊!这种发型会引起很多人注目的,这是最新的流行款式。”
爸爸:“哦,原来留这个发型会让人更加关注你。”
孩子:“那当然!我们学校现在留这种发型的人不多,所以更加引人注目。”
爸爸:“是这样啊!原来我儿子挺有想法、挺有眼光,也挺有个性的。”
孩子:“那当然!”
原来孩子留长发是为了引人注目,爸爸及时肯定了孩子动机中正向的一面,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从而让后面的谈话更加顺利。
第二步,表述学校的规则,让孩子自己分析。
爸爸:“有想法、有个性是好事。一定要保持住。只是现在有个问题,你的老师打电话来说你不能在学校里留这个发型,要理发。那怎么办呢?”(肯定孩子想法的同时,提出学校的规则)
孩子:“不行,我偏要留着。”
爸爸:“如果继续留着,学校会怎么处理?会不会公开批评?”
孩子:“有可能。”
爸爸:“那这样的话,虽然能表现出个性,但是承担的风险好像有点太大了。”
孩子:“……”
爸爸:“爸爸觉得你有想法、有个性、想与众不同都是好事,留这个发型是引人注目的方法之一,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既能引人注目,又能不被老师批评呢?”
孩子:“……”
爸爸:“那什么样的人在学校容易被注意呢?”
孩子:“学习好的同学,说话幽默的同学,有特长的同学。”
爸爸:“哦,原来有这么多种方式能引人注目呢!那你还能用什么方式来吸引别人呢?”
孩子:“我的滑板技术很好,也可以吸引人,还有我的足球技术不错啊,另外我的作文也写得不错……”
爸爸:“哦,你还有这么多种方法可以让别人注意到你。那这些方式有没有风险?学校认同吗?”
孩子:“还好,我做的这些还没有挨过批评。只要不影响上课就没有问题。”
爸爸:“哦,这些方法都不错啊。那你的头发呢?”
孩子:“唉,那我就先剪了吧,可是我想在暑假的时候留长点,应该没有人管了吧?”
爸爸:“那是你自己的事,自己来决定就好了。爸爸只是确保你不有意破坏学校规则就好。”
孩子:“知道了!”
点评
(1)不恰当表述中的谈话模式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父子二人都在忙于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焦点停留在要不要理发的问题上,都没有去了解对方的想法,去弄明白对方要的到底是什么。
当发现一个问题总也争论不出结果的时候,就需要停下来想想,这是不是大家真正需要的?是在探讨不同的需要,还是在探讨不同的解决方法?
争论没有结果往往是因为我们都在围绕解决方法争吵不休,而没有找到真正的需求。
在这个案例中,表面的需求是理发和不理发,看起来两个需求是完全对立的。实际上,当父亲能够停下来了解孩子的需求时,会发现孩子只是“想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同”,而父亲的需求只是“确保你不有意破坏学校规则就好”。
可以看出,两人的深层需求并不是对立的,而且有更多的解决途径。
(2)对于青春期的孩子,顺势引导非常重要。
从内心来说,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更多的人认同。
当他们感觉自己的想法被人尊重和体谅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父母的引导。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担心,如果孩子留了长发、过于强调自我,会不会显得太轻浮。在参考表述中,爸爸先是肯定孩子的动机,顺势引导,强调了孩子想要引人注目的动机,然后陪他分析、选择更合适的方式,孩子自然就接受了。孩子的自尊和父亲的期望便能同时得到满足。
(3)爸爸第二步的谈话,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找方法、做决定,对于一些个性较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也是个非常好的方法。
父母应该是孩子和学校、社会之间的桥梁。老师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父母也要避免无意识要求老师做父母该做的事情。
很多父母以为:“我只要多挣钱,将我的孩子送进一所好学校,就可以了,孩子的未来就有了保障。”这种想法不可取。
一个孩子在某方面不突出,并不代表在别的方面不会有好的表现。
如果家庭和学校一样,仅仅把教育孩子的重点放在智力教育上,那么父母很可能忽视培养孩子面对人生的能力,这会让孩子在一些关键转折点上败下阵来。
老师的责任更多在于普及知识和制定共同规则,父母的重任更多在于对孩子品德、心智、自理能力等的培养。
父母只面对自己的孩子,而一位老师要面对一群孩子,不可能及时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父母教育一两个孩子,就已经有焦头烂额的感觉;对于带领一群孩子的老师来说,他们的压力和焦虑更甚于父母。
在中国,教师是五大心理高危人群之一。所以,父母也需要理解老师的处境,也许老师执行规则的方式方法未必合乎父母的心意,但更多的时候,老师的目的也是让孩子有好成绩,只是使用的方式、出发的角度和父母不同。
如果因为父母的引导让孩子和老师站在对立面,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一个不相信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孩子,能够从老师和学校那里学到多少知识呢?
一个人只有对外界保持尊重和信任,才能够真正从外界获得想要的东西。
父母要是理解这一点,就能够注意平衡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在平衡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必须遵守规则,而要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我认为,告诉孩子“为什么做”,远远好过告诉孩子“如何做”。让孩子自己感受到“为什么做”,比告诉他“为什么做”更有意义。要让孩子感受到,定规则不是为了惩罚,定规则是为了让大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