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过程原则

第五节 过程原则

差异原则指出,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其实,父母的成长同样需要时间。

技巧的学习和自我的认知都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一本书、一个系统的技巧至少要重复阅读或者学习五遍。学习和收获的过程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过程中,偶尔会感觉到自己在后退,其实学习和收获是遵循螺旋上升原理的,尽管转过来看到的还是山这边的风景,但是高度却提升了。偶尔的后退只是表明我们心目中还隐藏着其他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我们做得太多,或者是我们忽略了其他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后退”的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就能向前走得更远。

请看下面两位妈妈的日记。

4岁的孩子玩空调遥控器,一会儿开一会儿关。

第一步,我用直述式表述技巧说明我的想法。

我说:“你这样玩空调遥控器会很浪费电的!”

孩子停了一下,继续看着空调,不停地摁遥控器,一开一关,一开一关。

我很沮丧,不知道为什么用了直述式表述技巧还是没有效果。

想着问题还要解决,我就静下心来问自己,我是否说清楚孩子行为的真实影响了?我突然发现,一个4岁的孩子对于“浪费”这个词是没有概念的,他不知道“浪费”对于父母和他有什么真实影响。孩子觉得他的行为没有伤害到父母,而且他自己很快乐,所以不知道为什么要改变。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很多,所谓的四五岁的孩子“讨狗嫌”、调皮、不听话,其实是他们想了解大人的世界,却又不明白大人的世界怎么运作罢了。就算父母骂他,他都不知道为什么父母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大人是有义务慢慢地让孩子理解外面的世界的。作为父母,往往无意识地拿自己的认知衡量孩子,其实很多话是我们没有说清楚。

第二步,我尝试着更加详细地说明孩子行为的影响。

“其实遥控器开一下没有问题,但是这样玩空调遥控器,不停地开和关,会很浪费电,那妈妈就要花很多钱去付电费。我们就会浪费很多钱。”

孩子看了看我,停了一会儿,又拿起来玩。只是频率降低了。

我有些无奈,为什么他还是不停下来呢?

我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于是对自己说,孩子已经有变化了,至少动作慢了下来,这就是效果。继续想想,其实还是没有说清楚,孩子对“浪费钱”也没有实质性的概念。同时,我为什么不舒服?这对我有什么影响呢?

第三步,详细说明孩子的行为对我的影响。

我再次说:“妈妈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努力地工作,才能挣钱回来,如果浪费了,那妈妈的辛苦工作也浪费了。妈妈会心疼的。”

孩子若有所思,但还是拿着遥控器,不舍得放下。

第四步,说明孩子的行为对他自己的影响。

我再一次想到,这样的影响对于他还是不清晰,比较抽象。而且看得出来他现在有情绪了,不像刚才那么兴高采烈了。

于是我进一步说:“你知道钱可以用来干什么吗?可以买你喜欢的玩具、喜爱的图画书、漂亮的衣服,还有好多好多你爱吃的冰激凌。如果浪费了,就会浪费许多冰激凌。”

孩子抬起头来看着我。

我舒了口气。看来还是要把一些概念具体化为他身边的东西,他才可以更好地理解。

第五步,表述孩子的行为对双方的影响,兼顾孩子好奇心的需要,民主地解决问题。

我接着说:“你觉得这个遥控器很好玩,它会让空调不停地发声,还自己动,很有意思是吗?”

孩子点点头。

我肯定了他的动机:“哦,你的观察力很好啊,妈妈都没注意过这个遥控器这么好玩。”

然后,我说:“可是如果这样玩,又会很浪费电,让你吃不到很多冰激凌了。那怎么办呢?”(表述行为对双方的影响)

孩子把遥控器放下了,说:“那以后开关空调的时候可不可以让我来按遥控器?”

我说:“没问题,当然可以。”

孩子就去玩其他玩具了。

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案例,但由于是自己非常用心解决的,我感觉很有成就感。

点评

年幼的孩子对金钱没有清晰的认知,父母可以像这位妈妈一样用孩子熟悉的东西进行比较,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

这位妈妈并没有因为碰到失败就放弃,而是不断尝试,反复总结失败的原因,终于在5次努力之后高兴地解决了问题。

当然,就算父母采用强制的做法禁止孩子玩遥控器,也同样要让孩子清晰地知道禁止的理由。

所以,寻找有效表述的过程也非常重要。

谈话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一个沙漏模式。

沙漏模式

正如右图所示,从心里所想的信息,到真实表达出来的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出现了遗漏和偏差。第四堂课的第二节“在情绪决堤之外看到真实的自我”中提到,人在生气的时候,有时连自己心里真正要的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

当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传递到对方那里时,被对方接收到的内容往往会打个折扣。因为人都会选择性聆听,只接收自己关注的那部分信息。而接收到的信息不等于完全听懂了,按照听话者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往往容易出现遗漏和偏差。

当对方听懂后再去实际操作时,又会因为他的能力或其他条件限制,使得效果有所偏差。

因此,即便我们很清晰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最后得到的结果依然可能出现大的偏差。当我们都不清楚自己生气的原因的时候,对方的行为效果就更差了。

所以,每一次沟通后,不要奢望孩子可以立刻百分之百地做到父母所期望的结果,要客观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主动调整方法,努力通过沟通让孩子更清晰地了解父母的想法。

我和7岁的女儿一起整理她的房间时,不小心把她的拼图盒子打翻在地,女儿朝着我大声喊叫:“你看你,把我最心爱的拼图弄掉了一地!”

这时,由于孩子出现了不舒服的情绪,所以我首先向孩子道歉,然后立刻把拼图收起来。

同时,我也很生气,不接受孩子对我大喊大叫的行为。于是,我对她进行表述。

第一步,我对她进行直述式表述。

(1)客观行为描述:孩子大声向我说话

(2)这个行为的具体而真实的影响:我感到不被尊重。

(3)自己因为这个影响而产生的感受:不舒服。

合起来的表述:“你这样大声向我说话,让我感到不被尊重,我不舒服、不接受。”

我说了几次,孩子并不改变方式,还是对我大喊大叫。

第二步,我开始使用建议式表述。

“妈妈很想就这个问题和你探讨,但是你的方式我不接受。如果你改变了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客气一点和我说话,我会和你继续交谈。”

结果,她还是没有改变,于是我进入第三个阶段。

第三步,我使用权威,用行动来坚持我的原则。

一旦她对我用这种方式说话,我就不出声、不回应。几次之后,只要孩子用这种方式和我说话,我就重复建议式表述,她马上就会道歉:“妈妈,对不起,刚才我说话的方式不对,你现在可以和我谈了吗?”

现在,我的技巧和认知更加娴熟。前几天,孩子又发生这样的情况,我当时的解决方案:

(1)客观行为描述:你只看到了我没有做好的地方。

(2)这个行为的具体而真实的影响:我的好心却被忽略了。

(3)自己因为这个影响而产生的感受:伤心。

合起来的表述:“你只看到了我没有做好的地方,却没有看到我的好心,我很伤心!”

当我说完这句话,孩子的表情马上柔和起来,说“妈妈对不起,我刚才太着急了,谢谢你这样照顾我,请慢点帮助我,这样就不会把其他的东西弄掉了,行吗?”

妈妈分享

真的很感慨孩子的学习能力,她的行为调整得真快。

和孩子勤加对话练习之后,我觉得孩子在表达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大人,在孩子向我道歉时说的那句话中,我听到了道歉、肯定式表述中的感谢和建议式表述的综合使用,父母或许要刻意考虑后才说得出来,可是孩子在我的影响下,不到半年时间,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

现在,孩子发脾气的频率变低了,同时,表达能力也提高了。

这种谈话拉近了我和孩子的距离,还让我在家里就能对孩子的情商和沟通能力进行训练,我心里非常有成就感。

每一次互动对话之后,我都能看到孩子那颗虽然幼小但是很善良、愿意体谅他人的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一次次地被温暖着,感谢孩子,让我有机会在爱她的同时,不断感受着被爱、被肯定的欣慰。

点评

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到,表述的内容在不断练习后会更加清晰,孩子接收内容的速度也会更快。所以,父母也需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多花些时间来提升自己。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四个阶段:知道、想到、做到、得到。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知道”。无论之前尝试过多少方法,今天当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通过当下的“知道”,我们已经开始了新的一步。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在问题面前无人理解、无人支持、无人包容!

真诚地希望本书中的一些理念可以让每个需要帮助的父母得到更多的支持,让我们能够相互扶持着共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