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差异原则
在协商共赢的模式中,父母在选择结果时必须接受双方有价值观差异的原则。差异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父母要允许孩子和自己不同;也要允许自己和孩子不同。
差异原则的具体内容:
(1)允许孩子和父母不同。父母的价值观未必全对,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价值观都有所不同。所以,允许孩子当下和父母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途径有所不同。
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有限,提出的方法不见得最适合当下的状况,孩子接受父母的观点也需要时间,所以要允许孩子在尝试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寻找更加适合他的解决方法。
(2)允许父母和孩子不同。如果当下力量有限,尝试着允许自己和孩子不同,按照实际情况适当使用权威。
社会规则需要父母给孩子做示范,孩子才能借鉴和接受,所以父母也需要允许自己和孩子不同,拥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3)父母价值观的接纳度越高,就越能处理好父母与孩子的差异。而父母越能够允许彼此的差异,那个代表关系的“人”跑起来的时候,步子就可以迈得更大。
孩子:“我真的不想说了!谈起这件事情,我就很痛苦!”
妈妈:“我认为你必须要面对这件事情!”
孩子:“求求你,妈妈,别再说了!”
妈妈:“可是你不面对的话,你会更难受的!”
孩子:“别说了!再说我要疯了!”
点评
案例中的妈妈是选择帮助孩子,还是只顾表达自己?父母可以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解决问题吗?
其实很多时候,当父母解决孩子的问题时,自己也被带入问题中。
“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于你很重要,所以我希望陪着你一起面对它。如果你暂时没有办法面对,那我们就放一放。当你需要聊聊的时候,我们再来谈好吗?”也许这是当时最好的表述。
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有限,尽管父母是出于好意,希望孩子尽快渡过难关,但是父母提出的方法不见得最适合孩子当下的状况。
面临问题的时候,每个人的承受力都是不同的,不要抱着“当初我七八岁就开始做饭了,十几岁就要照顾一家子人。可是他现在遇到这么点小事情就受不了,将来怎么办?”这种想法。也许在这方面,看起来孩子的承受力是弱的,但在某些方面,孩子的承受力反而超过父母,只是父母还没有注意到。
父母切忌用自己所长去比孩子所短。
父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要允许孩子以当下的力量,每次前进一小步;允许孩子有时出现短期后退的状况;允许孩子用更长的时间,用与父母不一样的方式来获得这样的品质。
美国有个叫杰福斯的牧童,他的工作是每天把羊群赶到牧场,并监视羊群不越过牧场的铁丝到相邻的菜园里吃菜。
有一天,小杰福斯在牧场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一阵怒骂声惊醒。只见老板怒目圆睁,大声吼道:“你这个没用的东西,菜园被羊群搅得一塌糊涂,你还在这里睡大觉!”
小杰福斯吓得面如土色,不敢回话。
事情发生后,机灵的小杰福斯就想,怎么才能使羊群不再越过铁丝栅栏呢?他发现,那片有玫瑰花的地方,并没有牢固的栅栏,但羊群从不过去,因为群羊怕玫瑰花的刺。“有了”,小杰福斯高兴地跳了起来,“如果在铁丝上加上一些刺,就可以挡住羊群了。”
于是,他先将铁丝剪成了5厘米左右的小段,然后把它们接在栅栏上当刺。接好之后,他发现羊群起初也试图越过铁丝网去菜园,但每次都被刺疼,惊恐地缩了回来。几次之后,羊群再也不敢越过栅栏了。
小杰福斯成功了。
半年后,他申请了这项专利,并获批准。后来,这种带刺的铁丝网便风行全世界。
小杰福斯的创意最初只是为了弥补过失或偷懒——不用老盯着羊群,也能看好羊群。这说明,创新的动机越直接、越简单,创新就越容易成功。
一定要改变孩子的懒惰吗?懒惰就一定没有动力吗?
其实,任何品质和特点,只要能够善用就好。
不要绝对地改变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每一种感受,并将其转化为动力。即便是偷懒,也要让孩子为达到这种目的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向,决定了父母与孩子谈话的方式:可以选择调整和改变孩子的想法;可以采用建议式表述给孩子提建议;可以帮助孩子深入了解自己的需要,并为满足这种需要而付诸行动。
父母的价值观决定着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整个目标。父母要经常问问自己,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在当下的事件中是否就一定正确呢?
孩子在放学的路上要吃冰激凌。
孩子:“妈妈,我要吃冰激凌!”
妈妈:“我们到家就要吃饭了,饭前吃冰激凌,我担心你吃不完晚饭。那怎么办呢?”
孩子:“没关系,妈妈,我保证我的肚子不会不舒服,而且我保证好好吃晚饭。”
妈妈:“你是否真的确定?”
孩子:“是的,我保证,妈妈!”
妈妈想了想:“好,那买一个冰激凌给你吃,如果有不舒服,你一定得马上告诉妈妈。”
孩子:“好的,谢谢妈妈!”
快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冰激凌也吃完了。孩子拉住了妈妈的手,站住了。
孩子:“妈妈,我遇到问题了,今天晚上的晚饭可能吃不完了!”
妈妈:“那怎么办呢?”
孩子:“那我下次还是在晚饭之后再吃冰激凌!”
接下来很长的时间,孩子再也没有在饭前提出要吃冰激凌。
点评
(1)当孩子在作保证的时候,父母也许知道,孩子有时不太可能做到。直接说“你根本做不到”去否认孩子,虽然有时有激将作用,但父母最好避免这样做,因为它同样具有慢性催眠的危险,经常这样说,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以为自己真的做不到。
(2)一定要立刻改变孩子吗?每个孩子都会总结自己的行为,关键是父母愿不愿意让孩子去尝试总结。这个案例中,妈妈没有对女儿提过“你应该怎么做”,可孩子最后却主动改变了行为——很长一段时间不再提起饭前吃冰激凌了。
没有人能够保证能在第一时间正确认知每件事情。父母和别人辩论的时候也经常会固执己见,后来却发现自己错了。孩子也一样。如果不是重大问题,就让孩子进行自我尝试、摸索经验,然后自己做出选择。
(3)如果孩子总结后的认知和父母当初的建议相同,父母切忌说:“你看我当初就是这样说的吧?”这样说很像事后落井下石。有的父母以为一定要让孩子加重对自己错误的认知,他才会去改变。让孩子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其实就已经是孩子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所以不必另外加以惩罚。
(4)有时,孩子和父母谈话后,其行为已经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但父母出于完美情结或者期望值过高,会对孩子的这些改变视而不见。有时,孩子出于要面子会表面反驳父母的建议,但私下却根据父母的建议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时,父母要问问自己,是注重在言语上和孩子一争高低,还是注重孩子的实际变化。
(5)有时,孩子不认为他的行为会对父母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不会立即有所改变。但只要父母坚持不断地示范和鼓励孩子自我总结,孩子的行为总会有变化的时候。
完形心理学认为,孩子看到的所有事物都会进入他的潜意识,影响他将来的行为模式。这不仅针对不好的示范,也针对良好的示范。也就是说,父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只是出现效果的时间有长有短,何时、何地通过什么形式出现,都是不可预料的,有时还会以父母想象不到的形式出现。
一些孩子在家里很少收拾房间,长大结婚以后却非常擅长做家务,很多手法都继承了家长的方式,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陈阿土住在乡下,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大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国了。国外的一切都让他感到非常新鲜。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旅游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 morning, sir!”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如此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 morning, 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但他非常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
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 morning, 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他是“早上好”。陈阿土心想:“天啊!真是丢脸。”
他反复练习“Good morning, sir!”这句话,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 morning, sir!”与此同时,服务生说的是:“我叫陈阿土!”
我们所制造的环境对他人一定会有影响,只是,这些影响起作用是需要时间的。
妈妈陪孩子逛街,孩子喜欢一件休闲的阔腿裤,妈妈不喜欢。
女儿:“这条裤子真好看,妈妈,好看吗?”
妈妈:“款式我有些不喜欢,感觉松松垮垮的不精神。”
女儿:“妈妈,我真的非常喜欢!今年特别流行这种款式。我很想要!”
妈妈:“看你这么喜欢这条裤子,我当然愿意你开心,如果你实在想买就买吧!”
妈妈:“不过我认为穿着它去见我的朋友不是很合适。我希望你可以在和我一起活动的时候穿其他的衣服。这样安排怎么样?”
女儿:“好的,没问题!”
点评
父母忽略了一点,如果不让孩子学会拒绝和坚持自己的想法,将来孩子在遇到一些不良的示范时,他也没有坚持自我、拒绝诱惑的能力。
共赢是接受彼此不同的观点,不仅允许孩子拥有他的价值观,父母也要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底线。
所以,尽管妈妈同意女儿自己决定购买与否,但同时提出“我希望你可以在和我一起活动的时候穿其他的衣服”。这就是既考虑了孩子、又不牺牲自己的共赢方式。
当父母允许孩子和自己不一样,孩子反而会更信赖和配合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