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后果是最好的处罚

第二节 承担后果是最好的处罚

严厉的惩罚不一定能让孩子感到羞愧,其实,父母不需要做出特别的惩罚,只要让孩子承担行为的后果就可以了。

自尊心强的孩子,哪怕是口头的处罚,也会当回事。

很多父母在孩子考试考不好的时候就要惩罚孩子,实际上,对孩子来说,没有考到好成绩就已经是他受到的惩罚了。他非常清楚这一点。

即便是一件小事,只要冠以处罚的名义,孩子就会非常紧张。

8岁的女儿开始自己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从上个月开始,我对孩子说,以后她需要自己管理书包,我不再帮助她检查了。

可是一周前的早上,我发现孩子的书包已经整理好了,但是语文书落在书桌上了。我犹豫要不要告诉孩子,最后还是决定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由于没有带语文书,孩子被老师批评,回来大哭了一场,从那以后,孩子对自己的书包检查得更加仔细,整个学期再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

对孩子来说,被老师批评就已经是对没有带齐书本的处罚了,回家后父母需要使用协助倾听技巧陪伴孩子,让孩子更好地面对这个问题。

孩子遇到挫败难过是正常的。痛苦和难过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经历的,我们都是在挫败中长大的。失败让孩子知道他还有所欠缺,还要学习

父母要注意,不要让家庭成为挫折的练习场。

有些父母认为,与其让孩子在外面被别人伤害,不如先在家里被父母磨炼。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孩子会认为问题都是父母制造的,而且也不会在事件中主动吸取经验教训。

一部电影中有段情节:美国的一所军事学校,以魔鬼训练而闻名全世界。其中有一个新来的女兵,在接受魔鬼训练的时候,遭到了老兵轮番侮辱。那些老兵的理由:“在战场上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只是让她提前学会适应!”

听起来是很荒唐的一种说辞,细细想一下,很多父母在家里制造挫折的模式是不是和这个很像呢?

“你不好好吃饭,谁都不会喜欢你!我就要让你饿几顿,让你知道饿的滋味!”

孩子可能的反应:我并没有看到别人像你说的这样对我,只看到你是这样对我的。

角色模拟是可以的,但如果因为使用不恰当的方式而造成了伤害,那就得不偿失了。

很多初中生家长都谈到一个问题:“孩子非常乖,一个月都花不了10元钱;但是有什么东西坏了或者不好用了,马上就丢掉,要求重新买。如果和同学相比,他的东西不够好的话,也会马上不用,要求家长重新买一个。”

还有家长说:“孩子对于钱没有概念,喜欢的东西不管价格多贵,都要大人买。”

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乱花钱,把钱的使用权和决定权都握在自己手中,或者“因为你乱花钱,所以我罚你没有零用钱”。其实这些做法都只会适得其反。

表面上看,孩子不会乱花钱了,因为必须得到父母的允许才可以购买东西。可实际上,父母却把替孩子决定的责任揽在了自己的身上。一旦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觉得是父母不想满足自己。

想让孩子承担责任的时候,必须给孩子一定的权利,权利和责任永远是一体两面的。要想让孩子对钱财拥有一定的认知和管理能力,必须要有条件地让他为使用钱财负责,并且有机会使用钱财,同时让他承担一定的风险。

让孩子从小就有零花钱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从幼儿园开始,就可以教孩子认识各种钱币。按照当地的消费水平以及孩子的年龄,给小学生一个月10~50元的零花钱,足以让孩子开始练习安排自己的初级欲望了,他会在这个弹性范围内尝试着平衡和管理自己。即便是收入比较高的家庭,一般来说,也不建议在初期就让孩子接受过多的财物,需要循序渐进。

这个方法可以约束孩子其他的行为。比如,孩子洗澡时间总是过久,那么尝试告诉他,在多长时间之内由父母负担水费,在超过多少时间之后,需要他来缴付水费等。

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对财务的认知,又能培养孩子主动分析和管控自己的行为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孩子将学会协调自己的各种需求,学会负责任和作抉择。

年龄小的孩子还没有学习基础的算术和认识钱币,可以提前和他约定每次上街多长时间,可以挑选几件喜欢的东西,然后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一段时间,让孩子学习处理自己的需要。如果已经购买了规定数量的物品,可孩子又看到想要的东西,这时,暂时的“得不到”已经是对孩子没有思考清楚的处罚了。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他,鼓励他等待下次再买,引导他对事件进行总结。

我在直述式表述技巧中曾经讲过,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洒到地上了,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让他承担后果,把地上的牛奶擦干净。如果孩子太小,父母不要指望孩子可以立刻做好,事后需要父母重复擦洗,但是首先要让孩子有承担后果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