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了解父母的需要
别以为什么都不说,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能了解父母的需要。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有时是针对他的不良行为,有时可能是因为自己感到不舒服,需要他的理解。
如果不清楚原因,沟通就会出现问题,孩子会觉得很委屈:“难道妈妈不舒服,就一定是我错了吗?”
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让孩子了解父母的需要。当孩子有机会帮助父母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孩子突然之间就长大了。因为当一个人被请求帮助的时候,他的价值感开始提升,自信心也开始增强,做事情的动力也会更足。
妈妈要孩子帮忙修电脑,孩子没理会。
不恰当表述
妈妈:“你真是个自私的人,做事只顾自己。”
孩子可能的反应:妈妈莫名其妙地中伤我。
参考表述
妈妈:“当你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完了,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很需要你帮我看看我的电脑。”
孩子可能的反应:哦,妈妈的电脑坏了,需要我帮忙修理!看起来妈妈很认同我修电脑的水平啊!(有成就感)
点评
在不恰当表述中,明明是妈妈需要孩子的帮助,却在说孩子自私、不顾他人。如果父母需要,直接告诉孩子就好了,他会很乐意帮助父母。
爸爸下班回家后很累,孩子想让爸爸帮助他拆装玩具。
不恰当表述
爸爸:“哎呀,真烦!你怎么这么多事。”
孩子可能的反应:爸爸讨厌我,嫌我麻烦。
参考表述
爸爸:“爸爸上了一天的班很累了,你先自己玩一会儿,我稍微休息一下再和你玩好吗?”
孩子可能的反应:爸爸说他累了,需要我的理解和配合。
点评
在不恰当表述中,明明是爸爸自己累了,却说孩子很烦。
孩子有权利玩耍,父母也有权利休息,但不能因为自己的需要而去否定孩子的需要。
曾经有一个孩子告诉我,他不喜欢爸爸,因为爸爸总“骂他”。可他爸爸看起来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这让我觉得很奇怪。
进一步了解之后,孩子说出一句话:“明明是他自己累了,不想陪我玩,却说我不好,总想着玩!”这话出自一个5岁的孩子之口。其实,孩子对问题的感觉是非常直观的,而父母有时连自己当下的感觉都未必清楚。
你感到心烦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真的不希望孩子和自己亲近?是否每次都会有这样烦躁的感觉?也许星期六晚上,你非常愿意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而周一到周五的晚上,你因为工作太累,而不太愿意给孩子讲故事。
当别人做的事情让你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不要急着说对方错了、对方让你不舒服了,而要先去了解自己真实的状态和需要。
妈妈在忙着做饭,而孩子在旁边玩,妈妈让孩子帮着做家务。
不恰当表述
妈妈:“你就不能帮我削个土豆吗?”
孩子:“就是不能。”
孩子可能的反应:我还没有做,你就开始否认我了。
参考表述
妈妈:“儿子,紧急状况!我需要你帮忙削个土豆。”
孩子可能的反应:妈妈需要我的帮助,我是在为家贡献力量。
点评
在不恰当表述中,明明是“我需要”,却一直都在说“你就不能”。结果妈妈不但没有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帮助,反而把他推远了。
很多父母不愿接受大人需要孩子的帮助的事实,所以不能够坦然地说出“我需要”。也许父母会认为,为自己的需要做争取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或者认为,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坚强的榜样,父母怎么能需要孩子的帮助呢?
实际上,当父母有需要的时候,只要不是强制孩子帮忙,不要求孩子必须为父母负责,就没有侵略孩子的精神边界。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的需要做争取,但若是争取的方法不对,或者把属于自己的责任压到了别人的身上,就容易侵犯到别人。
另外,父母还容易进入一个误区,认为一个人坚强、独立代表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责任”的问题——这是我的事情,我就要独立负责。但是独立负责并不是必须由一个人去完成。独立负责,不代表拒绝帮助。你可以邀请别人一起来完成某件事,至少可以邀请他人给予适当的帮助,减少你的压力。
坚强、独立的父母也需要帮助。即便是电视剧《亮剑》里面的硬汉李云龙也经常说这样的话:“这时候我真的很需要你。”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别人会想:这么有能力的人需要我,我多么有成就感呀。父母如果把自己摆得过高,孩子就不敢来接触父母,不敢来帮助父母。
让孩子拥有成就感,他就会愿意跟你一起做事情。
学会说“我需要”而不是“我要求”“你必须”。父母说得越清楚,孩子就越能理解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