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我们的家
一些父母在刚开始使用技巧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孩子拒绝谈话的情形。
如果发现孩子根本不想听父母说话或者发表意见,很可能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基础不够,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感,自然就会对不同的意见产生抵触和防备。这时,需要先用民主协商的方式改善亲子间的关系,再去调整孩子的行为。
在这里,父母要做好心理准备:
当你在学习技巧后与孩子沟通时,尽管你的语言中没有指责、攻击孩子的意图,但孩子还是有可能感到不舒服。这是由以往的经验造成的:当有不同意见出现的时候,就会感觉不舒服。对于还没有长大、自我认同度低、在亲子关系中受过伤害的孩子,这种感觉更加明显。
所以,父母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不能因孩子当下的行为不符合预期,就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好孩子也可能做坏事,“坏孩子”也会有好的一面。《戒掉爱中的伤害:只需倾听,别插手!》一书探讨孩子行为的来源时,详细地说明了:没有“问题孩子”,只有孩子的“问题行为”。而孩子所有的“问题行为”,几乎都对应着父母不恰当的引导模式。
每一次强烈拒绝和愤怒的背后,都藏着伤痕累累的过往。
父母需要做好准备,解决孩子问题的同时必须承担以往不恰当的引导造成的后果。孩子做出这种行为也有父母自身的原因。所以,在孩子反抗的时候,父母需要客观地控制自己,同时不失原则地引导孩子。
如果父母用这样的方式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有条件地规范孩子的行为,孩子就能得到安全感,更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否则,协商就成为同以往一样的自说自话,孩子也不会有回应了。
当孩子出现比较明显的防卫或者攻击性情绪的时候,最好的应对方式是转入陪伴式倾听,并适当地道歉。
有些青春期的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缺乏沟通,可能会拒绝与父母交谈,这时,父母在理解孩子感受的同时,也需要表明自己的好意。
表明好意和为自己辩解的区别在于,后者意思是说:你看我是这样的,没有恶意,所以你就不应该再难过了。而前者则在表明好意的同时,接受对方难过的感受,并再次给予理解和道歉。
13岁的女儿在期末考试前夕,突然不想上学,休学在家。
妈妈在学习亲子沟通之后,回到家,表明想和孩子交谈一下。孩子一开始表示不想谈,然后又说想让妈妈陪着看完演唱会的视频再谈。妈妈照做了。看完视频后,妈妈与女儿开始了对话。
妈妈:“现在可以开始谈话了吗?”
女儿:“可是我还是不愿意跟你谈,真的真的不愿意跟你谈。”
妈妈:“这正说明我们交流有问题,需要改善。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妈妈意识到以前总把你当孩子,物质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你,却忽略了对你心灵的关注,以致你遇到困难不想上学,都不愿跟妈妈说。妈妈要跟你道歉。妈妈很难过。
妈妈:“你知道其他很多家长遇到不想上学的孩子,是通过打骂把孩子逼回学校。这种方法能让你回学校,但伤害也很大,所以妈妈决定不这样做,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帮你解决问题。希望你也能理解和配合。”
妈妈:“而且,妈妈见的心理医生说让我们多交流。我也不希望再像以前一样因为不理解你就处处管着你。”
女儿:“我还是不想谈。”
妈妈:“嗯,我们以前的交流方式让你感觉不舒服。所以妈妈如今在重新学习呀!妈妈不想再像我妈妈那样忽视孩子的感受,妈妈当年还有兄弟姐妹可以相伴,而你身边只有妈妈。”
女儿(开始哭泣):“……”
妈妈:“我知道你也很孤单,妈妈一直都想和你一起面对你的问题,只是有时用的方式不对,让你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也不愿意和妈妈交谈。从现在开始,妈妈学着用合适的方法和你一起面对!”
女儿(哭泣):“……”
妈妈:“想哭就哭吧,哭出来会好些。”
女儿(哭了一会):“其实我压力好大……”
谈话继续。
点评
在孩子难过的时候,不要因为自己已经道歉了,就要求孩子必须终止难过的感受,而是要继续真诚地陪伴孩子。
妈妈的道歉和好意,让孩子愿意尝试着改变对妈妈和周边环境的看法。
两天后,孩子表示愿意接受假期补课,同时开始接受个案辅助。
当然,当孩子内在的想法被长久地忽略时,父母除了要清晰表述自己的意愿,还要倾听孩子的各种想法。
父亲碰到9岁的女儿放学的时候和同学一起买零食吃,还发现女儿偷拿了家里的钱。
不恰当表述
爸爸:“谁给你的钱?”
女儿(尴尬地看着同学,不出声):“……”
爸爸:“说,哪里来的钱?”
女儿(低着头,不出声):“……”
爸爸:“哦,我就说我放在桌子上的钱怎么没有了,是不是你偷拿了?”
女儿(头低得更厉害了):“……”
爸爸:“你现在厉害了啊,学会偷钱了!你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
孩子(哭):“我不敢了……”
事情真的会结束吗?孩子不会再偷钱了吗?
事件进行中:孩子再次偷钱被妈妈发现……
参考表述
第一步,道歉,用直述式表述说明本意,邀请孩子商谈,建立对话意愿。
爸爸:“轩轩,上次因为你没有经过允许拿爸爸的钱买零食的事情,爸爸当着同学的面吼了你,你一定觉得很没有面子吧!在这件事情上,爸爸的处理方式欠妥当,向你道歉!”
孩子(低头不说话):“……”
爸爸:“爸爸吼了你,自己也很心疼,我不想我们这样继续下去。爸爸希望你如果有什么需要,可以告诉爸爸,爸爸可以和你探讨,一起想办法。”
孩子(低头不说话):“……”
爸爸:“爸爸在心里是非常疼爱你的,希望你可以快快乐乐。既然你背着爸爸做一些事情,那你心里一定有不痛快,又不敢和爸爸说,这让爸爸感觉到很失败,又不知道能为你做点什么,所以很着急。不管怎样,爸爸的处理方式不对,没有尊重你,爸爸向你道歉!你如果不说话,我不知道能够做点什么,很可能下次一急又做出同样的事情来。爸爸不想这样了,对你对我都不好,我们一起谈谈好吗?”
孩子(低头不说话):“……”
爸爸:“爸爸现在学习如何让我们之间更亲密,如何更好地了解你,而不是只关心你的考试成绩和生活,爸爸想和你更知心,成为你的好朋友,如果爸爸知道你需要什么,爸爸就能更好地帮助你,你愿意爸爸这样做吗?”
孩子(抬头看爸爸):“嗯。”
爸爸:“但是爸爸刚开始学习,可能做得还不太好,但你要相信爸爸会努力的!你愿意和爸爸一起努力吗?”
孩子:“愿意。”
爸爸:“那你也尝试着把你的一些真心话告诉爸爸可以吗?”
孩子:“好!”
点评
有些父母在和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沟通时,往往会遇到孩子不愿意开口的情况。这表明,孩子由于以往的经验已经不信任父母了。
所以,父母需要给孩子多一些时间来了解父母的初衷。有诚意的道歉加上适当的表达,可以慢慢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离。
刚开始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的父母,可以借鉴这些表述意愿的话语,来邀请孩子配合沟通。
第二步,使用倾听技巧进入孩子的问题需求探讨阶段。
孩子:“我的同学都有零花钱,可是我还没有!”
爸爸:“哦,你也想和同学一样有零花钱。”
孩子:“是啊,有的同学还存了压岁钱买手机,不但可以听音乐,还可以学英语,很方便!还有,有两次我和同学一起去书店,看到了几本喜欢的书,别人都可以买,只有我没有钱。”(低头)
爸爸:“原来你是这样想的。”
孩子:“不光这样!看到别的同学都可以为自己做主,可我却没有办法这样做,让我感觉自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做什么都要向你们伸手、向你们要,这让我很讨厌自己!”(开始哭泣)
点评
往往一个孩子不恰当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可以理解的动机,因此想要调整孩子的行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并且给予孩子恰当的体谅和满足。
第三步,进一步道歉,让孩子的情绪得到舒缓。然后进入爸爸的问题的呈现阶段和解决阶段。
爸爸:“孩子,爸爸不知道无意中给你造成了这种难过的感觉,真的对不起。”(拥抱哭泣的孩子)
孩子(过了一阵子):“爸爸,如果我们每一次的谈话都是这样该多好!以前我说话你从来也不听!”
爸爸:“我会努力改变的,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孩子:“嗯!”(开始平静)
爸爸:“我觉得你说要零花钱也没什么错,你已经长大了,而爸爸忽略了这一点。但是我有两个担心:第一,我怕你买了太多零食会不好好吃饭;第二,我怕你会乱花钱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当钱不够后会继续向我要,那花起钱来没完没了可就不好啦,爸爸妈妈的钱是辛辛苦苦挣来的,也是有限的。”
第四步,进入解决矛盾问题阶段。
孩子:“其实你可以给我固定的零花钱,如果我这次提前花完了,下次就会注意啦!另外,我保证不让零食占肚子,该吃的饭我照旧吃!”
爸爸:“听起来好像不错,我愿意尝试着这样做。如果中间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再及时提出来商量。我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不管你怎么想的、你需要什么,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你都要和我明确提出来,大家好商量。如果再背着爸爸做事,那可就不光明磊落了。同时,那也说明你不是真的支持爸爸的努力。所以,不管有什么困难,你一定要相信爸爸愿意和你一起解决,一定要和爸爸当面商量,不能我行我素,可以吗?”
孩子:“好!但是爸爸要说话算话!”
爸爸:“好,成交!”
点评
孩子的问题可能并不只是表面的问题。而且,也并不见得协商一次就可以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不断沟通和调整,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当孩子看到父母即便不认同自己的观点,仍然会尊重自己,愿意做出相应配合和让步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是珍贵的,也容易配合父母的要求去调整自己。
另外,如果孩子可以随意地拿到钱,父母是不是也要问问自己,自己物品的管理是否恰当?在父母希望别人(包括孩子和他人)避免侵犯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划分好自己的界限?没有界限的人,到处都是界限。家是一个共同生活的地方,父母没有界限,孩子就没有属于自己的自由。过度的信任是一种放纵,更是一种忽略。父母也需要学习不给自己和他人犯错误的机会。
如同本节前面所谈,在父母和孩子发生对抗时,父母不仅要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善意,还要学习能够舒缓孩子情绪和让孩子感到被理解的方法,这样父母才能够在兼顾孩子感受的同时帮助孩子调整行为。
在运用谈话的技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界定问题的时候
(1)无论孩子将问题说得多么夸张,不要直接否认他,同时把自己的需求清晰地说出来:“你的问题也许很多,但我也有自己关心的问题要解决。”
(2)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一定要简短、清晰,不要没完没了地说,因为孩子听多了可能就不想听了。
(3)如果孩子在表述问题的时候,表现出对父母某些行为的不满,父母需要及时道歉。即便父母不是有意让孩子难过,也要为引起了孩子这种感受而道歉。这样,孩子的情绪得以舒缓,谈话就可以顺利进行。
(4)在不同的表象需求下找到共同的深层需求,树立共同的目标,最起码不让各自的需求变得直接对立。
2.寻找解决方法的时候
先让孩子提出解决方法。
3.评估解决方法的时候
(1)不管孩子提出的方法有多么的荒诞、可笑、不公平,父母都要避免说“你胡说八道”,而是说:“嗯,这也是一个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我们来多找几个方法共同探讨。”
(2)避免说“不行”,而要说:这个方法你觉得是这样,同时我觉得是那样。你哪一部分能够接受,我哪一部分不能接受。
(3)如果协商的过程中孩子又有情绪了,同时带出了其他的问题,需要从这里再回到第一步,倾听孩子的情绪并确认他的新问题,再表述父母的需求和看法,然后继续交谈。
4.问题暂时无法解决时
尝试使用“延缓性拒绝”。不是每一次协商都能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万一谈不明白,可以先不做决定判断“行”或者“不行”,学会给自己台阶下:“这一次我好像没想明白,要不要先放一放,我们两个都想一想,再找个时间谈”。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一谈就要见分晓,但是彼此或者其中一方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需要先冷静一下,等情绪过去了以后,再找合适的时间重新探讨。
5.孩子在做出妥协和让步时
在协商过程中,如果孩子做出了妥协和让步,父母要记得说“谢谢”。
6.确定最后的解决方法时
确定最后的解决方法时,一定要定一个期限,确定彼此需要做的内容。在落实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
7.按照原则行动时
父母在选择最后的解决方案时,如何进行选择?是引导孩子深入他的问题,还是改变孩子的问题;是允许孩子和父母不一样,还是强制让孩子贯彻执行父母的原则呢?
当父母与孩子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在作决定前应先分三步考虑:
第一步,问问自己,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是不是一定不能更改。
第二步,问自己当下“关系和问题哪个更重要”。如果与孩子的关系有破损,必须首先修补关系,再做引导。因为良好的关系、必要的信任才可以让孩子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接受父母的建议。
第三步,如果允许孩子和父母有不同的需求,父母要清楚自己有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假如会有不舒服的感觉,父母能为自己做点什么。如果决定了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