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孩子的两个法则
当父母看到孩子的问题行为反复出现时,心里直冒火:
“你是个学生,不用我说,你就应该知道放学后该怎么做!”
“你是个学生,还用我说吗?你就该主动把所有的学习问题搞清楚!”
“你都14岁了,自己的袜子都不知道自己洗,还要我说吗?”
“妈妈爸爸下班回来这么累,你就想不到自己把能做的事情先做了吗?”
…………
这样的话很多父母都说过,其潜台词就是:“你还要我说吗?”“不用我说,你就应该知道要做什么!”“你应该知道我现在很累了!”“你应该知道我现在很忙!”……
这些话不仅出现在很多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中,还出现在与爱人的对话中、与其他人的对话中。有时即使不便表达出来,我们在心里也已经说过很多遍了:“这种事情还要说吗?”尤其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这样的抱怨比比皆是,我们总是希望“我不说,你也知道”。
实际上,连心理专家都做不到“你不说我就知道你要什么”,更何况孩子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断地重复这种做法呢?
先来看一个故事:
有一对老夫妻非常恩爱,让周围的人都很羡慕。
两个人都很爱吃鱼。每次吃鱼的时候,老奶奶都会把鱼头给老爷爷吃,而老爷爷都会把鱼尾给老奶奶吃。
有一天老爷爷快要离开人世了,他忽然对老奶奶说:“老伴儿,在别人眼中我们相亲相爱过了这么多年,但是我想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对我那么好,那么在乎我。”
老奶奶大吃一惊:“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呢?”
老爷爷说:“我很奇怪每次吃鱼的时候,我都会把最爱吃的鱼尾巴让给你,但是你怎么没有一次把它让给我呢?”
老奶奶一听,说:“天哪,我最爱吃的是鱼头,所以我每次都把鱼头让给你。”
在生活中,当我们内心希望别人用某种方式对自己好时,自己就会先用那种方式对别人好。
这就造成了人世间种种的错爱,彼此不是不相爱,而是都在用自己需要的方式去爱别人。典型的例子,父母常常会买一些孩子并不喜欢的玩具送给孩子,其实,这些玩具是小时候父母渴望拥有却没有得到的东西。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待别人”,这是一条经典的关系法则。事实上,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没有人可以在对方什么也不说的情况下就了解对方的想法。成年人做不到,孩子更不可能做到。
孩子可以适当地为大人考虑,但他们还未成年,不能够完全为自己负责,更不要说完全为大人负责了。相反,正因为对孩子有责任,我们才成为父母,是我们需要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但是,父母也有责任让孩子知道大人发生了什么,让孩子有机会为父母考虑。父母什么也不告诉孩子,不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状况,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好。实际上,当孩子触碰到父母的底线时,父母依然会恼火。孩子会不知如何面对这样的状况,沉浸在焦虑中。因为他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会恼火;对于父母来说,潜意识中也会感觉很孤独,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扛,一旦孩子不理解自己,就会更加愤怒。
不要被动地等待,要主动地对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状况、感受以及需要。成年人为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负责任,孩子便可以量力而行地为父母考虑。
记住有效引导孩子的两条法则:
法则一:希望孩子怎样对你,你就要先怎样对孩子,身体力行地示范给孩子看。
如果法则一没有效果,请借鉴法则二。
法则二:不要被动地等待孩子理解自己,而要主动地邀请孩子来了解自己。
还记得“导读”中的香蕉皮吗?地上有香蕉皮,责骂孩子是无法让香蕉皮自己进入垃圾桶的,父母需要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或主动清理生活中的“香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