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用分享式表述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会对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用直述式表述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对父母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用建议式表述给孩子一个弥补过错的机会。
很多时候,父母把自己困在问题里,光顾着生气,却没有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光说对孩子不满意的地方,却没有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
父母可以先问问自己,对于问题所产生的影响,需要哪些方法来解决呢?然后用建议式表述技巧告诉孩子,我们需要孩子怎么做。
用“我希望”“我需要”“我的意见是”……替换以往我们常说的“你必须”“我要求”……
必要的时候,先肯定孩子的感受和动机,再用邀请的方式表达“如果……就更好了”。
3岁的孩子把牛奶弄洒了。
不恰当表述
妈妈自己拿着拖布擦了,嘴里还在说:“你看你这个调皮鬼干的好事。”
孩子可能的反应:我又做错事了。做错了事情不要紧,反正有爸爸妈妈替我解决!
参考表述
妈妈:“牛奶洒了一地,怎么办?”
孩子:“擦!”
妈妈:“抹布在这里,如果需要妈妈帮助,告诉妈妈!”
还可以这样说:
妈妈:“牛奶洒了一地,需要赶快收拾!”
孩子:“哦,我马上就去擦!”
妈妈:“抹布在这里,如果需要妈妈帮助,告诉妈妈!”
点评
父母指责了孩子,却没有给他机会改正错误。这其实是父母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自信的一个“途径”。
人做错了事情,都会在潜意识中产生内疚感,这种内疚感如果没有消除,就会留在潜意识中堆积起来,时间久了,会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些负罪感,于是在一些事情当中不敢坚持或者强调自己的想法,生怕他人反对。
责任和权利是一体两面。不让孩子承担行为的责任,将来他就不敢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利。这些都是在孩子的潜意识中运作的,因此孩子的意识家长未必能了解得到。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陪伴,但是陪伴不等于替代。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却可以让孩子学习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在潜意识中生成的内疚感就能得以化解,也减少了孩子因犯错误而降低自信的可能。
孩子弄脏了地面,如果他无法完全擦干净,还会继续给父母增添更多的麻烦,于是父母干脆代替他做。现在这点麻烦父母可以代替孩子解决,可孩子长大后会有更多的麻烦,父母还能代替孩子解决吗?所以,当孩子学着自己洗澡、扫地、洗碗、洗袜子时,父母要允许他花费比成人更多的时间,因为他需要时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