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心理的直述
当一个人的口头语言、语气和表情以及肢体语言出现矛盾和不一致的时候,我们称这样的表现为双重信息的矛盾心理。
有效沟通包括口头语言、语气和表情、肢体语言三个要素。据统计,在有效沟通过程中,口头语言对沟通效果的影响占7%,语气和表情的影响大概占35%,剩下的都来自肢体语言。
当父母皱着眉头告诉孩子“我很高兴”时,孩子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他看到的和听到的不一致。
同样,当父母笑着对孩子说“我很生气”时,孩子也可能会忽略父母的表述,因为他看到的并非如此,这样父母表述的效果就减弱了。
双重信息的出现,往往是当事人把几种感受混在了一起,而且经常是牺牲了自己、做出了妥协,但是内心又有所不甘造成的。
习惯双重信息表达的人,往往是愿意做出牺牲的父母。不过,尽管父母做出了让步和牺牲,却总让孩子在接受这种付出和牺牲的时候感到混乱。
“好心不得好报”这句话常常挂在这类父母的嘴边。解决的方法是,父母把自己的各种想法真实表达出来,与孩子共同探讨。
周末,妈妈打算让家人和她一起打扫房间。结果孩子过来说:“妈妈,今天我和爸爸说好了去公园。”妈妈满脸不乐意,但是为了让孩子高兴,就皱着眉头、叹着气说:“去吧去吧!”
行为:孩子和爸爸想去公园。
对妈妈的双重影响和她的感受:一方面我也希望你能有机会多去玩玩、接触大自然;另一方面,我觉得咱们家也需要收拾一下了,最近家里太乱了,我一个人有些收拾不过来。
直述式表述:是哦,你们想去公园,我也希望你能有机会多去玩玩、接触大自然。但是我觉得咱们家也需要收拾一下了,因为咱家实在太乱了,我一个人有些收拾不过来,怎么办呢?
点评
发出双重信息的人的内心有着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想法。理解孩子不等于放弃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想法和需要,即便是矛盾的也要说出来。如果不说出真实的想法和需要,孩子就失去了为你考虑的机会,同时,你的良苦用心常常被忽略也不公平。
把问题清晰地说出来,就有机会和孩子探讨啦!
小孩经常把作业和衣服乱放,床上、桌上和沙发上到处都是。妈妈满心烦恼,边皱眉头、叹着气,边收拾着玩具,嘴里还在说:“下次你可要把你的玩具收拾好啊!”
行为:房间的地上有很多的玩具没有整理,看起来很乱。
对妈妈的双重影响和她的感受:一方面,妈妈担心你绊倒,另一方面,妈妈上班已经很累了,如果回来还要帮你整理房间,会觉得更疲惫。
直述式表述:房间的地上有很多玩具没有整理,看起来很乱。一方面,妈妈担心你绊倒,另一方面,妈妈上班已经很累了,如果回来还要辛苦整理房间,会觉得更疲惫。
点评
(1)避免说“你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尽量让看到的东西客观呈现出来。
(2)父母需要把内心的感受完整地表达出来。“我担心你”是一个方面,心里不舒服是另一个方面。“我不舒服”和“我为了你好”是两个不同且都需要表达的内容。
尊重但不放纵,这样对大家才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