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Overview
总结一下书中的各种技巧。
一、陈述孩子问题行为的时候,使用“技巧三部曲”
(1)陈述孩子的客观行为。
(2)陈述该行为对孩子、对周围环境、对父母的影响。
(3)陈述父母的感受。
在表述问题的时候,首先尽量肯定孩子值得肯定的部分,然后陈述问题。只是,要避免“……很好,但是……”的句式,使用“我觉得这一点很好,如果……就更好了!”
在表述不同意见的时候,要注意,不是“孩子错了”,而是“我有不同的想法”“我有需要”。
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需要时,进行恰当的情绪管理和认知
在情绪爆发之前,学会对自己喊“停”,在延迟的过程中进行情绪的自我认知。区分当下事件和累积的派生情绪之间的关联,找到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原生情绪,这样有利于制造满足的机会和得到孩子的共鸣!
三、在解决双方矛盾的时候
(1)一定要兼顾孩子的问题需求。
(2)判断当下最主要的问题,分阶段解决问题。
(3)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同时满足双方,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彼此的不同,适当妥协、处罚和使用权威。妥协之后,使用权威和处罚也要采用合适的方式。
四、技巧无效或效果有限
如果在使用技巧的时候,感到解决问题的效果有限,除了需要不断练习表述技巧以外,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选择解决方式时有三种选择
(1)改变孩子,事后弥补。
(2)改变自我,延迟满足。
(3)改变环境。
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不能够照搬本书中案例的解决方式。解决和选择的原则,就是参照当下事件中“问题和关系哪个更重要”的判断。
比如,“第六堂课”中孩子要买溜溜球的案例,解决方式是“改变孩子,事后弥补”。
然而,类似的事件如果放在父母和孩子关系本身比较僵化、刚刚开始修复关系的过程中,那么这个方式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中,建立真诚、信任的关系比解决孩子当下的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信任的关系,引导的效果就会很差,甚至产生反作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做出适当的妥协,在孩子情绪舒缓、对父母的引导有了一定信任的时候,再向孩子表述自己的担心和不满,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这样一来,选择的方式就是“改变自我,延迟满足”。
但如果遇到孩子要动手打老师或父母,就需要选择“改变孩子,事后弥补”或者“改变环境”来解决。因为发生问题时,当下是问题比关系更重要。
本书中所有案例的语言模式和解决方式都可以供父母参考,但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用心按照书中的技巧和原则,分辨当下发生的事情,选择合适的模式来解决问题。
2.孩子的改变需要时间
孩子的成长就好比一盆花的生长,当他还处在松土、施肥、发芽、蓓蕾阶段,没有到真正开花结果的时候,父母要做的是扶正方向,却不可能立刻看到未来的结果。
不能说孩子现在没有“果实”,就认为他将来也不会有,或这个孩子没有救了,将来永远都不会有作为。
十几岁的孩子,在心理上还没有断奶,还处在“心理脐带”脱落前的孕育期,这个时候,父母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
当父母给他引导和祝福,他就相信将来会更好。即便现在做不到,可还会努力,也许某一天就突然因为某件事情想起父母的引导,因而懂了、会了。
父母要学会在努力中等待,在等待中努力。
3.父母对孩子的问题了解不够,孩子认为父母不够理解他,配合度就会降低
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动机。
古语说“欲取之,必先予之”,所以,要获得孩子的尊敬和信任,父母要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明白了动机,行为自然就会改变;同样,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孩子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他当下的能力和状况是怎样的。
如果父母不清楚孩子的需求,协商时就不能兼顾孩子的需求,这会让孩子对父母有一种伪善的印象。
在《戒掉爱中的伤害:只需倾听,别插手!》中,对于如何用各种合适的倾听方式,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如何用技巧邀请孩子谈话,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4.父母自身的原因
也许父母自身就比较矛盾,在选择时缺乏勇气;或者父母在了解自我内在需求时比较困惑,没有办法让孩子清晰地了解父母真正的需要;或者父母对自己的认知不够,于是言行不一致,嘴里教孩子的,自己却做不到,于是“身教”盖过了“言教”,也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