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则和底线

第二节 坚持原则和底线

父母坚持原则和底线是减少使用权威的风险的第一种措施。

5岁的女儿在大街上看中了一个100多元的溜溜球,吵着要买。

不恰当表述

妈妈:“这个溜溜球比较贵,咱们说好了每个周末只能有一笔较大的支出。妈妈了解你很喜欢溜溜球,只是你昨天才告诉妈妈你要去书城买动画书,如果选择了溜溜球,就不能买书了!”

孩子:“不行!我就要买!为什么我想要什么都不给我?”(放声大哭)

点评

有时,不管父母技巧运用得有多好,孩子都会有受挫的感觉,毕竟父母的观点与孩子不同。如果孩子以往有多次不被允许满足愿望的经历,他就会直觉性地以为父母和他是对立的。

参考表述

妈妈:“哦,你觉得有很多次,你想要某个东西父母没有满足你的愿望,以为得不到自己心爱的东西了,那种感觉的确很难过。”

孩子(放声哭闹):“我就是想要这个溜溜球。你必须给我买!”

妈妈:“妈妈理解你的感受,只是你的这种表达方式妈妈不接受,而且让我更加担心你太冲动!”

孩子(哭闹):“就不,就要!”

点评

当孩子出现不理解父母的情况,父母在使用技巧的时候,要表现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同时表现出对孩子行为的质疑。

在这个例子中,母亲理解了孩子的情绪,允许她表达,同时也坚持了自己的原则——“我理解你的情绪,但是这种哭闹的方式让我担心”,这是非常典型的“民主协商”。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有时父母为了坚持自己的意见或顾及自己的颜面,不许孩子哭或者直接告诉孩子哭是不对的。这样不利于孩子情绪的舒缓。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孩子暂时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难过是正常的。

妈妈(平静地):“孩子,你听着,妈妈只是想让你把这件事情想清楚,并没有说一定不能买!妈妈愿意和你一起努力实现你所有的愿望;但妈妈希望你搞清楚你的愿望到底是什么,妈妈不希望你将来有遗憾。你用这种哭闹的方式,反而让妈妈担心你没有想好,只是一时冲动就做了决定。妈妈陪着你,等明天这个时候,如果你还能够心平气和地告诉妈妈你想要这个溜溜球,而不是去书城买动画书,妈妈就陪你来买。”

孩子(哭闹):“不行,就要现在!”

妈妈:“我的话已经说完了,你现在难受,妈妈就陪着你,但是妈妈已经决定了,妈妈不会替你决定买或者不买,妈妈只是帮助你考虑清楚再做事情,不希望你将来有遗憾。你考虑一下吧。”

点评

这个家庭之前协商了一个原则,就是每个周末只可以有一笔较大的支出。所以,在买昂贵的溜溜球和买动画书之间,孩子需要学习三思而后行。

很多父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要么扔下孩子不管自己走了,要么妥协,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负责地做决定。

在这里妈妈使用了一个方法:让孩子学习“延迟满足”。

在孩子情绪非常强烈的时候,把事情先放一放也是个很好的方式,一来避免孩子在情绪激烈的时候做出错误选择而将来后悔,二来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

一定要向孩子表述清楚,父母这样做只是希望他能够认真考虑,而不是要制止他这样做。

在孩子自主决定之前,要让他学会接受周边人的关心和体谅。

孩子(哭了一阵,哭声缓和):“妈妈,你说话算不算数?”

妈妈:“妈妈对你说的话都是尽量算数的!你觉得呢?”

孩子(哭声渐渐变小了):“那如果明天我决定来买溜溜球了,可是卖完了怎么办?”

妈妈:“妈妈说了,妈妈愿意陪着你一起努力实现你的梦想,如果这里卖完了,你又真的想要,妈妈就带着你去其他地方找,总能找到。”

孩子:“那好吧!你说话算数!”

第二天早上醒来,孩子睁开眼睛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还是想要溜溜球!”

妈妈:“好的,到了下午再把最后的决定和我确认一下好吗?”

中午午觉醒来,孩子睁开眼睛,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我还是决定去书城。”

妈妈:“无论你最后决定怎样,我都会陪着你努力实现的。妈妈本意不是要替你做决定,而是要你学会自己去选择。”

妈妈:“你要思考清楚再做决定。在你18岁之前,妈妈有保护你的责任,所以妈妈希望你适当参考妈妈的建议再做决定,等到你18岁以后,就可以自己做决定了。”

孩子:“妈妈,谢谢你这么爱我。”

点评

妈妈清晰地摆明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不替你做决定,但是有义务提醒你,并且陪伴你达成梦想”,同时阐明“你需要学会自己做选择,只是你18岁之前,妈妈有保护你的责任,所以你要适当参考妈妈的建议再做决定,等到你18岁以后,就可以自己做决定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另一个需要——“能够为自己的想法做主”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来实现。

这样,孩子就能明确地了解妈妈使用权威是在帮助自己,同时学会延迟满足,有了更多思考的时间,了解自己的需要,因而会感谢妈妈的提醒。这一点孩子必须自己体验才能获得。

几个月后,孩子生日时,妈妈主动给孩子买了一个溜溜球。

孩子大喜:“谢谢妈妈。”

妈妈:“你所有的愿望妈妈都愿意努力陪着你实现。尽管这个溜溜球没有上次那个好,如果你可以把这个球玩好了,然后想要买个更好的球,妈妈也会努力和你一起实现的,怎么样?”

孩子:“谢谢妈妈!”

妈妈:“你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可不可以尝试着用这样的方式,仔细考虑一下,这是不是自己真正最需要的,好吗?”

孩子:“好的!”

点评

使用权威之后,妈妈在孩子过生日时又主动补送了一个溜溜球,这种补偿让孩子感觉到妈妈是有规则的人,也是爱自己的人。

这样,孩子会很愿意和妈妈沟通。以后和妈妈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事后补偿也是使用权威之后改善关系的补救措施之一。

使用权威,并不是不允许孩子做什么。使用权威,是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原则和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