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也需要陪伴

第三节 处罚也需要陪伴

即便是处罚,也需要有陪伴,绝对不可以拿亲子关系和爱来做处罚。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在一些事情上是不可以单独受罚的。

孩子无论是生存、自理还是认知,都还没有形成完全自立的能力,自然会对亲子关系非常紧张,尤其在弱小的时候,亲子关系的分离会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他长大后会把这种不安全感带入成人的世界。

从受孕到出生,孩子有一个“生理脐带”的脱落期。同样,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孩子的内在也有一个“心理脐带”的脱落期。我个人认为,中国人“心理脐带”的脱落期最早要持续到21岁,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

父母往往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便过早地让他们独自面对社会。父母不小心就忘了,那个“贴心小棉袄”更需要“贴心大棉袄”,他们还无力独自面对所有的问题。

如果孩子需要独自承担做错事情的处罚,他会认为:“平常爸爸妈妈都和我在一起,但是我做错事情的时候,他们会离开我。”

这样导致的结果:

(1)以后只要有分离,孩子就会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好。只要有人不高兴,那就是自己的错。爸爸妈妈分开,也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他们才这样。因此离异家庭的孩子休学、沉迷网络的现象特别多。

(2)孩子会特别害怕做错事情,不愿意承认做错事,不愿意承担做错事情的后果,因为他们认为一旦承认错误,就可能会失去亲密关系。

那些成年后不愿意认错,或者无论别人说什么都会否认说“不是这样的”的人,小时候大都经历过以关系为要挟的处罚。比如被关黑屋子,被关在家门外,被告知再不怎样就不要他,甚至遭受冷暴力。

遗憾的是,这些处罚有一部分成为很多父母的口头禅,比如,“再不乖就不喜欢你了”“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有些父母甚至在孩子小时候故意逗孩子玩,自己在前面跑“快点,赶不上妈妈就不要你了”,孩子就在后面哭着跑……

现阶段的教育在这个部分真的非常匮乏,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往往并不知道对小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更不知道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怎样的不良影响。

生活中经常听到,“妈妈,你到底爱不爱我?”“是不是我不够好,你才不要我?” 这些平常父母都没有关注的话,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我考一百分,妈妈就爱我;我考得不好,妈妈就不爱我了!”“我听妈妈的话,妈妈就爱我;我一旦不听话,妈妈就不爱我了!”里面夹杂着太多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和对自己安全感的担忧。

父母总是忽略这样的“小问题”。其实这些是关乎孩子成长的大问题。

人的一生,最大的幸福就在两件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如果父母以亲子关系为要挟来处罚孩子,就剥夺了孩子的第二种幸福,同时制造了极大的悲哀;即便是处罚,孩子也同样需要父母的陪伴。

夫妻配合调整3岁女儿的行为。

孩子学外面的小朋友把吃过的苹果皮吐在地毯上。爸爸大声地训斥她,并且让她自己好好想想。孩子大声哭泣,妈妈走过来安慰她。

妈妈:“自己坐在这里,被爸爸处罚的滋味真不好受呢!”

孩子搂住妈妈大声哭泣。

妈妈:“是不是很害怕,因为做错了事别人就不理你了?”

孩子边哭泣边点头。

妈妈:“嗯,妈妈理解。不管发生了什么,妈妈都和你在一起。就算是受惩罚,妈妈也和你一起接受惩罚!”

孩子的哭声很快就小了下来。

妈妈(看到孩子的情绪有所平复):“妈妈理解被爸爸批评的感受不太好。但同时妈妈觉得爸爸说的也有道理!姥姥和姥爷收拾房间是挺辛苦的呢!”

孩子立刻停止了哭泣,自己想了想,然后从妈妈的怀里走下地,去找爸爸:“爸爸,是我错了,我不该乱吐果皮,下次我不这样了!不过,下次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严厉地说话?我有些害怕!”

点评

(1)当妈妈用陪伴式倾听表示理解孩子,同时表明“就算是受惩罚,妈妈也和你一起接受惩罚”时,孩子对亲密关系的担心就开始缓和,因为她知道无论发生了什么,妈妈都会和她在一起,不会因为她做得不好就放弃她。这时她就会有勇气直接面对问题。

妈妈在孩子的情绪缓和之后,才表明自己有和爸爸相同的观点,让孩子重新思考爸爸为什么这样做。

(2)批评和处罚孩子时父母该如何配合呢?

有人说,父母教育孩子时要观点一致,至少在孩子面前不要互相抵触;还有人说,批评和处罚孩子的时候,父母两人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父母具体实施的时候,又会出现许多问题。

比如第一种观点,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中一人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另一人同时批评孩子,这容易让孩子有被排斥的感觉,尤其是家庭成员很多的家庭,当所有人都在同时批评孩子时,孩子的被排斥感会更加强烈。孩子长大后在各种团队中的归属感会比较弱,融入人群的能力也比较弱,很难和其他人很快打成一片。

又如第二种观点,“红脸”和“白脸”如果扮演不好,会让孩子依赖某一方而疏远另一方。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父母的确要保持同样的教育观点,如果以“红白脸”不同方式呈现,效果就会更好。如果其中爸爸强制孩子遵守规则,那么妈妈要配合疏通孩子的情绪,陪伴孩子调整情绪。

配合的过程很简单:先协助孩子疏通情绪,让孩子感到被理解,然后向孩子解读爸爸的动机。

这样,孩子既可以了解爸爸的意图,又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把注意力放在问题而非处罚上,更快速、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我遇到的个案中,很多孩子都提到,他们的父母会当着孩子和别人的面把孩子经历的失败告诉别人,想用这种方式给孩子增加舆论的压力。还有些父母会对亲朋好友说:“唉,我这个孩子问题太多,实在让人头疼!”这些都是撇清关系的做法,想要说明孩子的错误和自己无关,要求孩子完全自己承担。

孩子在听到父母这样说时,会感觉孤立无援——为什么最亲的人不理解自己,还要在自己心窝上再插把刀?这些不是挫折教育,只是在增加孩子的羞辱感。抗挫折能力不是这样培养的。

再强调一点,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无论是面对困惑还是失败。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父母作为孩子的引导人和监护人,要有和孩子共同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

亲子关系的远离容易让孩子对问题更加漠视甚至仇视,他会认为“反正我爸妈都不信任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就这样了”或者“你越不让我这样,我偏这样”。

让孩子去面对自己的错误、损失、挫败等自然的处罚,父母要做的是陪着他们,并且培养他们承受这些错误、损失和挫败的能力。

处罚不是为了让家庭变成挫折的练习场,而是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强的能力去面对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