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三要素表述不满

第五节 综合应用三要素表述不满

直述式表达的三要素包括客观行为描述;这个行为具体而真实的影响;父母自己因为这个影响而产生的感受。本节分享一些父母的学习日记,我们一起来练习直述式表述。

有客人在客厅留宿,7岁的孩子很高兴,晚上在客厅玩耍不愿睡觉

(1)客观行为描述:今天阿姨要睡在客厅,明天早上很早就要出门了;你却在这里玩耍。

(2)这个行为具体而真实的影响:阿姨睡不成觉,明天阿姨会太累,不能很好地把事情做完。

(3)自己因为这个影响而产生的感受:担心。

合起来的表述:孩子,今天阿姨要睡在客厅,明天早上很早就要出门了。你在这里玩耍,阿姨就睡不成觉了。妈妈担心明天阿姨会太累,不能很好地把事情做完。

妈妈分享

这是我第一次使用技巧和孩子对话。

原来我会对孩子说:“孩子,很晚了,要睡觉了!明天你还要上学!”孩子没反应,说了四五遍,孩子还是没有反应。 孩子经常这样,像洗澡、睡觉等事情,说一百遍,他也不听你的,总是最后我要发火了,他才肯磨磨蹭蹭地去做。

这次尝试之前,我还在怀疑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因为觉得和平时说的话没有太大区别,没想到按照学习的步骤只说了一遍,孩子就去睡觉了。太让我惊喜了!

其实孩子不是不愿意配合父母,只是因为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他这么做才不行动。

点评

每个孩子生来都愿意协助父母,只是很多父母太少说自己的感受,反而过多强调孩子的对错。

当孩子不认为某种行为是个问题时,父母向孩子说明这种行为对父母具体的影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里来了客人,5岁的儿子在吃饭的时候和做客的小朋友抢筷子,还打了小朋友。朋友一家走了,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参考表述

(1)客观行为描述:吃饭的时候,你和做客的小朋友抢筷子,把他给打了。

(2)这个行为具体而真实的影响:做客的小朋友受到伤害。

(3)自己因为这个影响而产生的感受:难堪、难过。

合起来的表述:今天吃饭的时候,你和来做客的小朋友抢筷子,把他打了,这让我们感觉很难堪,并且为小朋友受到了伤害而感到难过。

点评

父母认为的原因和孩子本身的想法也可能是不同的。进行直述式表述之后,可以倾听孩子的问题,再进行后面的对话。比如:“今天吃饭的时候,你和来做客的小朋友抢筷子,把他给打了,这让我们感觉很难堪,并且为小朋友受到了伤害而感到难过。你想和妈妈就这件事情聊聊吗?”

6岁的女儿用脚蹬他人。

参考表述

(1)客观行为描述:女儿的脚蹬在小朋友的腿上。

(2)这个行为具体而真实的影响:小朋友可能感觉到不被 尊重。

(3)自己因为这个影响而产生的感受:担心。

合起来的表述:你把脚蹬在小朋友身上,妈妈担心这样可能会让小朋友感觉到不被尊重。

妈妈分享

使用直述式表述之后,孩子的脚立刻就收了回来。

孩子比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但不代表她不愿意考虑,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她了解自己的行为的影响,她就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点评

有时,父母可以在表述之前,先说出孩子的正向动机。

比如:“我知道你是想用这种方式和小朋友表示亲近。但是妈妈担心这样做,会让小朋友感觉到不被尊重。”

任何一个不恰当的行为背后总有一个自认为没有错的心理动机。当父母找到这个心理动机,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自然就容易改变行为。

4岁的儿子把8岁的姐姐的书撕破了,两人发生了争吵。

参考表述

(1)客观行为描述:姐姐的书被弄坏了。

(2)这个行为具体而真实的影响:姐姐不能很好地继续学习。如果作业无法完成,明天老师可能会批评她,她会着急。

(3)自己因为这个影响而产生的感受:担心。

合起来的表述:姐姐的书被弄坏了,我猜你可能不是故意的,可是不论怎样,她的书被弄坏了,就不能很好地继续学习了。如果作业无法完成,明天老师可能会批评她,我很担心她会着急。那怎么办呢?

妈妈分享

以往我总是直接解决问题,直接让儿子给姐姐赔礼道歉,但是他下次还会这么做。这次使用直述式表述之后,儿子再也没有乱撕姐姐的作业本了。

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不急不躁,给孩子分析他可能忽略或者没有了解到的客观事实,并且让他尝试自己来承担责任。

点评

(1)正如这位妈妈所说,协助孩子思考事实的客观过程,并不是在说他错了,而是指出他的行为可能不恰当。

(2)在表述孩子的不恰当行为之前,妈妈读出了孩子的无错动机——“我猜你可能不是故意的”,让孩子有机会被理解,并且重新选择行为方式。

(3)使用直述式表述技巧,切记不要先说出解决方法,要先看看孩子的反应,因此妈妈直述问题之后,使用了“怎么办”,看看孩子能否想出如何解决行为带来的问题。父母可能不清楚孩子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有时他的答案会超出父母的想象。如果父母直接给出方法,既限制了孩子,又让孩子感到被动。因为每个人都想自己做决定。

同时,如果孩子情绪不好,还要先稳定情绪——在情绪不稳时商讨方法是比较困难的。

如果孩子愿意配合,并且给出了父母能接受的方法,问题就解决了。

如果孩子没有想出方法,不了解父母的具体要求,那怎么办呢?在后文的建议式表述中会有介绍。